Camellia

Posted on Feb 14, 2022Read on Mirror.xyz

浅谈多元发展、臣服实验和老爸10问

Picture

Photo credit: Kevin Klemke

知名职业导师Devin Martin花费1万多个小时辅导CEO级别的领导后发现,那些实现了「财福双全」的成功人士,基本都是通才。他们不会将自己限制在所谓的专业领域中,而是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实现全面的发展,甚至培养了一些和本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兴趣和爱好。

纵观历史,这一现象也可以在那些改变了世界的人身上看到。爱因斯坦擅长小提琴,理查德·费曼热爱打鼓,丘吉尔痴迷于油画和垒砖,乔治·华盛顿喜爱跳舞... 这些看似和他们专业领域毫不相干的爱好,反而促使他们打破常规,将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技能融会贯通,实现创新和发展。

我们当前的教育系统和公司体系,总是将人们限制在一个框架当中,我们被迫按部就班的在体制内埋头苦干,甚至牺牲本该分配给兴趣和爱好的时间。如果你精通某项学科和技能,那你可以凭借这份单一的优势找到好的工作,爬到一定的职位。但是,之后呢?将你带到这个点的能力,并不能将你送到下一个目的地。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深陷于无法实现自我发展的泥潭中,郁郁不得志。

作为一名领导,如果看不到公司内各个部门的联系,就无法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看不到整个公司与所处行业的关系,就无法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如果看不到所处的行业与整个市场的关系,就无法实现长久的盈利;如果看不到整个市场和人类社会的连结,就无法在全球舞台实现飞跃。而实现这一切的方法,就需要领导拥有更全更广的视角,而不是只将眼光聚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

史蒂夫·乔布斯将苹果公司漂亮的排版归功于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书法,并将日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归功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禅宗,如果不是这些奇怪的业余爱好,他能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吗?Devin辅导的一位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在空闲时间痴迷于学习一种日本结绳技术,同时也喜欢演奏贝斯,做做园艺;另一位辅导过的谷歌公司技术高管,正在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这些平行发展的技能,往往都会在他们的事业发展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无论是起到减压和增加生活乐趣的作用,还是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总会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总能找到一些让我们忘记时间流逝的活动。长大后也会在业余时间自发主动地去做那些没有报酬也不需要他人提醒,但还是会满心欢喜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你在工作之外没有这些兴趣和爱好,那么此时你的好奇心火苗已经几近燃烧殆尽了,是时候多多尝试新鲜事物和体验,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感觉,找到那些可以让你重燃内在火焰的事情了!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范式转移一样,我们大脑理性的一面不会轻易放弃对于命运的掌控权,总是利用狭隘的信息作出狭隘的决定。但我们大脑感性的一面则在后台收集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信息,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追随内心,让好奇心和兴趣爱好领路。

伟大的数学家约翰·康威花费大量的时间玩游戏,在玩乐的心流状态中发展出更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生命游戏」。为什么说艺术家比专家更善于预测未来?因为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处于流动的状态,从而能从固定陈旧的系统中,发展出新鲜的见解。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当然也会有心流的状态,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但大多数时候却不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心流」。就像我的线上导师Tom Morgan常说的一样,人们往往误解了follow your heart/bliss的含义,如果你自大地让ego领路,但却没能结合这个世界所需的价值,那到头来还是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只有将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爱好和这个社会的需求空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财福双全的生活。

一周杂思

1. 麦克·辛格的《臣服实验》讲述了他放手让生命掌舵后,从一位孤独的隐居者进化为拥有600英亩土地的冥想中心的导师,又开发出改变市场格局的先进医疗管理软件,最后成为数十亿美元上市公司CEO的奇迹生活。

读完后反思自己的生活,近两年选择臣服于宇宙的安排后,不也充斥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嘛?去年的此时此刻,我肯定没想到今年会在葡萄牙生活,更没想到还有机会被邀约和葡萄牙的音乐人一起合作表演!老妈看到我们的采访照片都说,你看你笑得多开心呀!

2. 有时候做点小事儿就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快乐!我的读诗播客A Paradise of Poems最近收到一封来自印度听众的邮件,想让我在他朋友生日时,读一首他朋友曾经写的诗歌。

我觉得他想用这种方式给朋友惊喜的想法不错,于是就录制了诗歌,真没想到我的举手之劳,甚至让他感动到哭... 之前还收到过一封青少年的邮件,让我读读她写的关于女性力量的诗歌,发表以后她也是感动满满,觉得作品得到了认可,给了她继续创作的动力。

为什么说我看好创作者经济呢?一方面自己作为创作者,能和读者/听众产生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和作品交换,形成了积极的正反馈,看到自己的频道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我本身也很有满足感;另一方面作为内容消费者,能通过推广分享我喜欢创作者的内容,或者直接购买给予金钱支持,让他们可以不为生计发愁专注于创作上面,那这又实现了双赢。

所以,多多表白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支持你喜欢的创作者吧,而创作者也请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脱离平台的束缚,做一个可以不受广告方和金主爸爸们影响的独立个体,这样才不会被无故cancel,或者创作违心的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已经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了,希望可以早日实现终极自由!欢迎在CY CIRCLE支持我!

3. 和美国网友视屏聊天时,发现他背景贴了一幅人们穿着光鲜亮丽的黑白照片。我好奇地问他,你这照片是什么来头呀?他说,你先猜猜这照片什么时候拍的?我说,看这样子,应该是1920-30年代的照片吧。他说,是1935年的一张聚会照片,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玩得多快乐,但是你知道照片上这些人现在都在哪吗?他们都死了。我:......朋友继续说,我之所以把这张照片贴在墙上,就是要提醒自己,人固有一死,不管你现在多快乐多幸福,但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你就死了。所以,活在当下,享受当下,让生命的每一秒都有意义。我OMG一声,赶紧撸起袖子给他看我的纹身:Amor Fati, Memento Mori。朋友大笑,说终于见到一位不忌讳谈论死亡的人了。我给他说,我五年前就找了律师立了遗嘱,而现在也是向死而生的活着,提醒自己热爱命运的馈赠,也谨记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可能这也是我的勇气和力量来源吧,反正下一秒可能就挂了,那我还有什么好怕的。

4. 过年期间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应该是参与@史秀雄Steve 发起的#老爸10问#

小时候的我和爸爸特别亲,每年暑假寒假都跟着爸爸「二人世界」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但是出国之后却慢慢疏远了,觉得他落伍了,也不会理解我了。通过这次开诚布公的谈话活动,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从小到大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还是那个独立有主见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活泼孩子。爸爸妈妈了解我的品性和行为模式,而他们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的微信和微博,基本知道我在海外的所有事情。

只不过是我单方面自以为是的把爸妈拒之门外,没有给他们和我沟通的机会,而我也没有去主动了解他们,反而把他们放在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自以为是的觉得他们就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这次对话让我知道其实这层血浓于水的关系是可以修复重建的,我们家每个人都很独立自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爱意去增加这份感情。想起采访Pieter Levels时,他还嘱咐我要多和家人通话聊天,当时接着有些泪目。身体不骗人,我的内心深处肯定是渴求和爸妈的深层次交流的。所以应该多给爸妈了解我的机会,自己也会多付出时间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应有的支持

几个小时的对话最后抽取了一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听我爸妈的山东口音以及他们对我的教育方法吧哈哈哈!

https://youtu.be/91NLGMu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