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Posted on Dec 10, 2022Read on Mirror.xyz

2022阅读汇总和书籍推荐

Picture

Concept art made with MidJourney

2022年一共读了55本书(往届回顾:20172018201920202021)。今年阅读的内容偏向前沿科技、禅宗冥想以及俄罗斯作家的相关作品。结尾附上全年书单,以下为今年的推荐读物。

​The Network State by Balaji Srinivasan

Picture

《网络国家》这本书大概率会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作者Balaji是天使投资人,Coinbase前首席技术官,Andreessen Horowitz合伙人。他持有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博士和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他在书中描绘的「网络国家」的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群有着特定愿景的人围绕如何建立和管理社会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自治模式。起初以线上社群为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组织庞大到一定地步时,便可在线下众筹土地,寻求政治自治甚至外交承认。网络国家被视为一种随着加密数字货币诞生而随之形成的更广泛的政治叙事。区块链技术不应该仅限制于互联网世界,而是可以作为重新组织人类社会的核心技术。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也希望看到书中描述的「初创城市和网络国家」的兴起,以及围绕该概念而展开的沉浸式生活方式的实验。

俗话说,「大多数人高估了在一年内能取得的成就,却低估了在十年内能取得的成就」,世界在2000年到现在发生的变化远大于从1980到2000年发生的变化,下一个20年发生的巨变更会达到人类无法想象的地步。Balaji的愿景可能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当然,十年后会不会全部发生,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测和保证。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迭代自己的知识系统,尽早适应新兴商业模式以及远程工作,理解并驾驭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并主动去思考如何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如何为初创城市和网络国家的诞生做好准备?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by Aldous Huxley

Picture

当前市面上有不少针对致幻剂(Psychedelics)的非虚构类论文和书籍,尤其是在医学和宗教哲学领域。而赫胥黎这本不太为人所知的书《知觉之门》或是《众妙之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他本人亲身体验致幻剂的感受。

我们人类对于致幻剂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医学、宗教和神学思想的萌芽也受惠于使用致幻物质,无论是用在治疗、占卜或者宗教仪式上面。在欧美很多国家,使用致幻蘑菇和仙人掌草药都是合法且普遍的存在。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社会便开始研究致幻剂的医疗贡献,现在有大量的科研报告证明致幻剂在治疗抑郁症、PTSD、强迫症、酗酒、药物成瘾等方面有积极的治愈效果。

上世纪90年代,致幻剂在硅谷复兴,包括乔布斯在内的科技巨头开始依靠服用低剂量的致幻剂提升创意、工作效率和整体的幸福感。从那时起,许多心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开始积极地推动相关立法,我很喜欢的主播Tim Ferriss也专门成立了基金会,研究致幻剂对于创伤和抑郁的治疗作用,从而为致幻剂正名。

赫胥黎通过和研究致幻剂的医生朋友交流,在该书中写下了如下评论:任何一个人在任一时刻都能记住所有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且能感知到宇宙中所有地方发生的一切,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人类免于被海量的、绝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所冲击而陷入困惑。致幻剂起到的作用便是去掉这层过滤网,让人们可以在当下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所有信号。

再推荐一下在致幻药领域比较有权威的几个人和机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多研究一下:​

  • 营养科学博士、讲师和畅销书作家Michael Pollan,他的一系列关于植物、食物和致幻剂的书经常被评为年度最佳读物,网飞还有根据他的书改编的纪录片《如何改变你的思想》。

  • 知名主播和博主Tim Ferriss采访了不少在致幻剂领域有所建树的科学家和研究员,可以登陆Tim的官方网站查看往届播客总结。

  • 知名主播和创业人Aubrey Marcus,他体验了20多次神圣的Ayahuasca草药,他的播客和文章聚焦致幻剂如何帮助我们摆脱抑郁和创伤,在更深的层次了解自我和现实。

最后,致幻药其实是和咖啡酒精一样的辅助工具,而不是真正的解药,用起来还是需要谨慎小心,尤其不能上瘾,希望大家可以酌情了解、安全体验。

​Notes from Underground by Fyodor Dostoevsky

Picture

「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2》作者)在他的讲座和播客中,经常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他的思想和心理学方法产生的深刻影响。他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洞察和捕捉人类心理最深层冲突和动机的能力。​今年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本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和《地下室笔记》,其中短小精悍的《地下室笔记》尤为令人惊叹。这本150年前写的小说,读起来却是历久弥新,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犀利地照射着我们未曾改变的复杂人性。

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住在彼得堡的40岁的退休公务员,在第一部分他对着想象中的听众自述,展现了他自视甚高却又自我唾弃,蔑视他人却又渴望得到认同的地下室人的形象。第二部分则通过回忆他与人交往的生活片段,揭示了他的身份焦虑和内心缺陷。

《地下室笔记》被认为是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当时19世纪的俄罗斯大陆被理性主义思潮所笼罩,知识分子们认为只需要发现所谓的「自然法则」便可以实现完全高效且有利可图的社会秩序。每个人都会做出有德行和合理的行为,因为这样做最有利于自我利益。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否认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在人性中有一种东西比自身最大利益更重要,为了它,人们可以抛弃理性、荣誉以及和平,这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个体的自由和不受约束的意志。

生活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我们生而为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物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答案,可他却借着地下室人的咆哮和控诉,让我们去思考活着的意义。看到书中这个反英雄式人物一生历尽坎坷,为自己的软弱和无能感到苦恼,在社会中充满痛苦和屈辱的挣扎,却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内心充斥着怨恨却无处发泄,我们也许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会对他的境遇产生共情。​就像龙虾教授反复强调的秩序和混乱主题一样,也许我们能从此书中学到的一点是在混乱的自我意识和有序的社会规则找到平衡,才不至于因为命运的天平过渡倾向于哪一端而产生极端的痛苦。

​Blindness by José Saramago

Picture

在里斯本旅居的日子里,除了经常去往我最欣赏的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故居学习,还意外发现了葡萄牙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的基金会兼博物馆。

萨拉马戈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他是无政府共产主义的支持者和葡萄牙共产党党员,曾因提倡葡萄牙应该并入西班牙成为一省,而得罪了很多葡萄牙爱国人士,伤害了民众感情。在本国十分不受待见的他因此搬去西班牙生活,晚年才再次回到里斯本。除了为读者奉献大量优质的文学作品以外,萨拉马戈和西班牙女记者Pilar的爱情故事也颇为人道,以他们名字为题目的纪录片《José e Pilar》,便展现了萨拉马戈和Pilar的甜蜜忘年之恋。​2022年正值萨拉马戈100周年诞辰,葡萄牙境内也遍布着以此为主题的读书会和展览。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大环境下读这本《失明症漫记》,更让人有极强的代入感,理解「永远不要考验人性」这句话的意义。《失明症漫记》讲述了失明突然犹如瘟疫一般在城市蔓延,为了控制疫情,不致愈演愈烈,感染者们被集中隔离,由军队把守。其中一位医生的妻子装作失明和其他失明者一样被关在一起,她目睹了在缺失视觉而随之丧失的社会秩序下,人们为了生存而兽性大发,道德沦丧。正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写到的那样,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无情斗争中,这道德品性成了一个徒劳无益的东西或障碍。

这本书像是一篇关于人类生存的哲学论文,它通过拆解我们的社会,使社会文明化为乌有,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脆弱和易变性。失去视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周遭的「假恶丑」视而不见。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大千世界中的盲人,虽然有眼睛,却选择视而不见,虽然心里清楚发生了什么,却装作一无所知。

人类有时需要一场大规模的流行病来唤醒自我,发现表面荣光的文明之下所掩盖的种种黑暗事宜,记住我们很容易陷入盲目的野蛮状态。就像萨拉马戈在书中写道的那样,「记住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让我们在黑暗的世界争当一丝亮光吧,照亮自己,点亮他人,哪怕微弱,也可带来希望。

最后分享一下萨拉马戈的几条金句:

  1. 不要害怕,你所处的黑暗并不比你自己身体里的黑暗强大,它们只不过被皮肤个开了。我打赌你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你一直带着黑暗生活,但这也没有吓到你 ...... 我亲爱的小伙子,你必须学会与外面世界的黑暗共处,就像学会与自己内心的黑暗共处。

  2. 我们唯一能谈论死亡的时间是在活着的时候,而不是之后。

  3. 困难的不是和他人一起生活,而是理解他们。

  4.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没有人会替你讲这个故事,因为没有人体验过你真正的生活。

  5.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我们可以把机器送上火星,却不去阻止对他人的杀害?

  6. 发自内心的话语永远不会被说出来,它们被卡在喉咙里,只能从眼睛里读出来。

  7. 在我们的体内有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本体。

  8. 我是一个正常人,没有奇怪的习惯,也不夸夸其谈。最重要的是,我不把写作的行为浪漫化。我不谈论在创作中遭受的痛苦,我也没有对空白页的恐惧,没有写作障碍,没有你们对于作家的那些刻板印象。

  9. 人们可能会问我,你对大家有什么建议吗?我从不给别人建议,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书写我看到的世界,而不是去改造世界。我不能独自改变世界,甚至也不知道如何改变它。我能做的就是把我相信的世界写出来。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y Bessel van der Kolk

Picture

知名精神科医生和畅销书作家贝索尔·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整合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下了这本《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帮助我们看清创伤(Trauma)如何重塑人类的大脑,检讨了过往的药物和谈话治疗的有限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身体和训练正念思想,重建跟自己以及和他人的连结。

人类遭遇创伤后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而掩埋记忆,拒绝谈论或者陷入深深自责和羞愧当中,但是身体却不会忘记创伤,并以各种症状提醒我们需要处理那些回避的问题的难解之谜。通过阅读本书,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新的干预疗法,实现自救或者帮助他人,贝索尔表示,「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疗创伤的工作成为可能,那就是怀抱敬畏之心对待患者为了求生所做出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创伤带给我们的伤害,大多数人觉得经历过战争或者重大灾害的人才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殊不知,创伤无处不在。从家暴到校园霸凌,从童年长期遭受忽视到经历天灾人祸,从丧亲到失恋,从背叛到孤立,创伤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最主要的精神问题之一。

对于创伤幸存者来说,羞耻感是最普遍的情绪。比如说,有一个特别友善的人对你很好,但是你却有想杀了他的念头,这时你就会反思,我到底是怎么了?我肯定是疯了才会想杀了这个好人,此时便会产生羞耻感。其实,在大脑深处,这个人的声音容貌或者气味可能唤醒了你童年时遭到毒打的记忆,你的大脑可能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忘记,但是你的身体还会记着这份愤怒。一旦你受到创伤,它就会改变你的脑回路,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你身体对环境的反应。压力荷尔蒙不断侵蚀着你的身体,导致患病几率的增加。

谈话性质的心理治疗可以让你了解自己为什么在遇到特定事情的时候会有特定的反应,但却不能帮助你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不会出现同样的反应。你需要重新构建大脑和身体的连结,无论是瑜伽、舞蹈、太极,甚至是致幻剂都是重建连结的方式。

贝索尔·范德寇医生建议学校应该添加「自我调节」的课程,因为当前的社会陷入了药物滥用的状态,人们身体一不舒服就去吃药,而不是内观身体和头脑,找到真正不舒服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运动是好的,但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去解释为什么气功、瑜伽和原始舞蹈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创伤,缓解焦虑和压力。有时候让大人平静下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对待婴儿那样,抱抱抚摸轻言轻语,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被现代的「男子气概社会」所接纳。​人类的记忆是十分灵活的(有时甚至不可信),你身边肯定有一些总是在讲老生常谈故事的人,比如说他有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鱼,但他每次讲述这个故事时,鱼的尺寸总是在不知不觉的变大。但如果你去采访经历过战争创伤的老兵,他们的故事基本不会改变,因为他们的身体会将他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触发痛苦的感觉,由内而外的塑造他们的叙事模式。如果你有兄弟姐妹的话,尝试着回忆你们小时候发生的一件相同的事情,得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版本,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重造记忆。帮助创伤患者的方式就是先解放身体,然后再重造叙事。

​The Essential Byron by Lord Byron

Picture

每当面临世事纷争或是突感心绪不宁,我都喜欢选一本浪漫主义诗集捧在手中,有感情的朗读其中的一词一句,将思绪带到诗人描绘的世外桃源当中。其中,我尤其偏爱乔治·拜伦的诗集。

拜伦勋爵才华横溢且性格多变,没有哪个作家能像他一样如此透彻地捕捉到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当时启蒙运动席卷英国,理想主义之光照耀着欧洲大地,但是拜伦和一批年轻的创作者却对此感到不满,觉得人类的精神文明被太多的理性思想钝化,因此他联合约翰·济慈和珀西·雪莱在英国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运动作为回应。

无论是济慈对自然界不可知之美的描绘,还是雪莱对社会衰败的展望,这些年轻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们都在寻求重塑大自然和人类精神的崇高品性。而拜伦则以惊人的能量和丰裕的情感诉斥着对所处时代的不满,读他的诗,可以感受到伟大的冒险主义精神以及浓重忧郁的宿命论。

除了创作诗集以外,拜伦描绘的「拜伦式英雄」也令人印象深刻,特指主人公拥有严重的缺陷(比如拜伦自己就受困于跛足),经常游走于恶棍和英雄的边界,也许性情暴躁,也许愤世嫉俗,但同时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与现世的一切权贵和不公作斗争,最后的结局多半自毁。后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受到拜伦式英雄形象的影响,比如《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利夫,《大卫‧科波菲尔》的詹姆斯‧斯蒂福,包括《歌剧魅影》中的男主角,《源泉》中的洛克等等,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史蒂夫·乔布斯这样的拜伦式影响的存在。

欢迎可以关注我的油管频道【A PARADISE of POEMS】,欣赏我阅读的拜伦诗歌。

​The Lonely City by Olivia Laing

Picture

英国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很擅长描述困扰着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情绪:尽管我们身处闹市,每天被人群包围,却仿佛置身于孤岛,无人问津,更无人理解;尽管科技让我们可以打破地域边界,结识天南地北的人群,却也将我们禁锢在屏幕的牢笼中,孤独地不停刷屏。但是,孤独和渴望并不是失败的象征,而单纯代表着我们还活着。

纵观历史,大多数孤独的灵魂都会转投艺术,用创造来化解这份形影相吊的感觉。在她的畅销书《孤独的城市》中,奥利维亚便讲述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艺术家身居闹市却孑然一身的生活。尽管人际关系无法满足他们在灵魂上的寄托,但是通过将孤独感传递到艺术中,他们在作品中找到意义,并收获了共鸣和理解。美国写实画家爱德华·霍珀 (Edward Hopper)凭借城市风景画而闻名。他的画作中最常见的便是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孤独人物,观众好似偷窥者一般,透过窗户或者建筑物,一窥这些都市人们的孤独之感。

虽然爱德华·霍珀一直否定他的画作是关于孤独的,但他本人确实有过长时间的孤身生活。1910年,霍珀从欧洲搬到了曼哈顿,他的画卖不出去,也为了生计而挣扎万分,直到四十多岁才结婚,在当时的早婚传统下,他就像一个怪人。这种与城市和环境的分离感可以在霍珀的画作中一览无遗,他喜欢在夜间漫游城市,观察与他一样置身于都市却踽踽独行的人们,而观众也可以透过他的视角,亲身去感受他所观察到的孤独者的境况。而霍珀则通过这种将孤独变成创作性材料的方式,剥离了孤独带来的刺痛感,甚至与孤独成为朋友。

奥利维亚·莱恩又将视角聚焦到我们很熟悉的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身上。这位偶像级别的美国艺术家一直被众心捧月,仿佛孤独离他相距甚远。但如果仔细研究沃霍尔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他习惯将自己置身事外,从人群中抽离出来。他作品中的一个持续主题便是「讲话」。沃霍尔录制了数以千计的对话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他出版的《a, A Novel》一书的内容,便是他在1965至1967年间的录音文稿。录音即是与人类联系的方式,也是与人保持距离的手法。通过聆听别人的对话记录,并发现他们的逻辑纰漏或者不标准的语音语调,沃霍尔也反射出了自己在语言上的挣扎。

当沃霍尔在7岁时因病休学,与同龄人疏远,他便追随母亲做起了艺术,再也没有融入学校,而他也时常因为自己浓重的匹兹堡口音而感到尴尬。尽管他完成了大学,并在纽约一举成名,他时常还是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觉得自己被排斥在社交圈之外。沃霍尔的另一件作品是时间胶囊,610个纸板箱装满了他13年来收集的东西,包括明信片、信件、报纸、杂志、照片、发票、巧克力蛋糕、比萨饼,甚至还有一只木乃伊的脚丫。我们为什么会有恋物癖?为什么要收集这些看似是垃圾的东西?也许每一件事物都对沃霍尔意义非凡,刨去现象看本质,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保留这些东西,而永远记住那些曾经与我们共享过这些东西的人们。​也许艺术无法治愈疾病,也不能让我们解决温饱问题。但是艺术却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一种独特的链接,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世上并不孤单,总有人可以描述出我们无法描述的感觉,总有人与我们有共享一样的想法和困惑,在欣赏艺术之间,我们得到了共鸣,治愈了孤独。而我们也可以同样化孤独为创作的动力,将艺术这份魔法传承下去,不仅帮助自己度过困难和孤独的时期,也许,还会让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人,在看到你的作品时获得慰藉和灵感。

​Slam Dunk by Takehiko Inoue

Picture

今年随着《灌篮高手》剧场版上映的风头,我也重温了一遍这部伴随我长大的热血动漫。记得小时候放学后总会第一时间守在电视前看这些引进的日漫,其中《圣斗士星矢》《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和《灌篮高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那个年代DVD盛行,我也买了这些动画片的碟片,只为完整地把故事看完。也会一遍一遍听着《灌篮高手》的主题曲,用中文标注着歌词,学会了《好想大声说爱你》和《直到世界尽头》。那时候最爱的人物是三井寿,从天才选手堕落到不良少年又凤凰涅槃的故事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课间休息的时候总会跑到操场上看男生打篮球,对学校里「不良少年帮派」的故事也格外感兴趣,要到了他们的QQ号,想要跟着他们「混社会」。当时逃课翻墙去网吧和KTV,学着抽烟喝酒恋爱甚至挑拨打架,中二地觉得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当然了,湘北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樱木的蜜汁自信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性格,直到现在还能在我的为人处世中看到日漫对我的影响。

再次听到《灌篮高手》熟悉的主题曲旋律响起,已然是老泪纵横,用音乐锁定的记忆喷涌而来,我也畅游在青春的海洋中感慨没有经历成长中的傻气和痛苦,就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当理想化的精神和现实的社会之间充斥着不可协调的矛盾,我们反叛,发泄,质问,彷徨... 甚至做出所谓的「傻事」,但正是那股青春期特有的气息,让我们真正的展现生而为人的勃勃生机,纵使遍体鳞伤,在之后的日子里也不会忘记那时的赤子之心。

​无论是《灌篮高手》还是后来让我更加疯狂着迷的《火影忍者》,都教会了我什么是「活着」的感觉,在追求梦想和成长过程中尽管经历艰辛和挑战,也要勇往无前,同时不要忘记团队和友情的羁绊。

今年阅读汇总

------

If you love what you read, please consider collect one of my articles @ HERE

Your suppor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https://cycircle.camelliay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