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Scott

Posted on Feb 18, 2022Read on Mirror.xyz

什么是 Web 3

要点总结

  • Web 3 是协议的扁平化,规则制定权的下放,一种组织关系和协作关系的革新;
  • Web 3 不是对 Web 2 的迭代,而是对 Web 1 及 Web 2 的延展。Web 1表现为网站/门户;Web 2表现为平台,Web 3 则是开放协议的时代;
  • 区块链技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为 Web 3 定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另一方面 Web 3是区块链最契合的大规模使用场景;
  • Web 3 的跃迁表现在从原子化时代进入到比特化时代,区块链将人类理解世界的最小单位从原子(atom)转变为比特(byte)和加密世界中的聪(sat)。其不仅包含信息,还凝聚了价值和权力结构的诠释。

信息文明: 财富和制度的顺应

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人类历史出现三次大的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剥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剥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剥离。目前的财富的形态及与之对应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治理模式仍然处在分化的第三阶段。而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才出现全球统一的分工-协作秩序,这决定了现代全球分工,国际贸易和区域制度的样貌。但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处于现有模式的尾声,可能会进入到下一个巨大分工的节点:生产性劳动和消费性劳动的剥离。而在新的阶段,这种横向的统一秩序将更为普适化。

  • 价格机制-社会层面的协作: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完全信息的链上市场
  • 权利机制-组织层面的协作:世袭君主制 -> 官僚系统 -> 公司 -> DAO

在工业文明的阶段,经济和社会活动围绕着四个主题:18世纪解决如何创造财富,19世纪研究如何分配财富,20世纪实验如何交易财富,21世纪处理如何消费财富。为什么我们认为Web 3 可能是一个划时代的拐点,因为这些看似阶段性产生结论的问题在 Web 3 的新环境下被重新思考,并在短期集中糅合处理。对于财富的定义,分配规则的制定,财富的交换与流转,及何为消费。在 Web 3 时代均被重新定义无可否认的是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向更和平和公平的方向发展了,但遗憾的是,目前制度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被充分暴露的阶段。

  • 个体间的关系:无关->协作->竞争->内卷
  • 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奴役->管理->民主
  • 组织与组织的关系:掠夺->殖民->联盟/制裁

在新技术的助力之下,这些关系在 Web 3 中的处理方式有了新的解法:

  • 个体间的关系:无关->协作->竞争->内卷->共识

  • 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奴役->管理->民主->共识

  • 组织与组织的关系:掠夺->殖民->联盟/制裁->共识 

这就是我们讨论 Web 3 的主要根据:科技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它还促进人类的发展和个人的自我赋权。这种权利的下放是使人们在最小既定规则的限制下将自身禀赋变成一种小范围内的“统治”工具。“统治”这个概念应该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制度语境下存在的,我们认为在人类进入信息文明的时代,这个概念将被“治理”改变,治理阶层将成为新的规则执行和实践主体,对应当前的专业化的社会管理者。当社会处于简单和稳定的状态时,人们凭借着自身的自然禀赋就可以处理各个方面的事务,是事实上的多面手。

Web3的本质是开放协议

关于 Web 3 的讨论在今年的火热程度达到高峰,金融、互联网业界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急于加入这场讨论并对 Web 3 下定义,因为 Web 3 的内涵早已超过Tim Berners - Lee在90年代提出的语义互联网的概念。

Setrag Khoshafian 博士在他的阐释中认为 Web 3 是一种“空间网络”,其中去中心化、语义化和 AR/VR 沉浸式被结合起来,数据、逻辑和接口分别表现为分布式网络、AI和AR/VR/IOT设备。

Gavin Wood在2019年从组织方式的角度出发,认为 Web 3 是一个由去中心化应用,经过去中心化社区治理而构建的去中心化网络。从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的视角,多数讨论围绕 Web 3 在所有权,组织形态和治理方式的表象上。如 2021 年Mason Nystrom 提出 Web 3 是由大众创建且属于大众的网络,其重建的系统和协议将聚焦在民主化和去中心化。

a16z 从协议和用户的关系层面对 Web 3 进行区分,在其报告中描述 Web 3 是一种由被激励的社区进行维护和开发的基础设施,而 Web 2 的特点体现在“如果你没有为产品付费,那么你就是产品”。

Multicoin 在其 Web 3 Stack 2019 Edition中诠释了加密原生视角下的多链多层级区块链体系,包括底层网络基础设施,一层验证网络,中间件和上层终端应用,及链上链下协同服务和协议。这套体系为 Web 3 对 Web 2 迭代的叙事提供了思考框架,成为了描述 Web 3 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迭代理论。

而从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发展的逻辑看,Web 1 时代体现为网页,解决内容聚集、搜索和信息分发,Web 2 时代表现为平台,基于封闭协议处理内容分发,在 Web 3 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公开规则和去中心化组织定义的协议标准。

为了更加清晰地理解Web3为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快速回顾一下过往信息技术为今天打下了何种基础。

互联网起源于冷战的ARPANET,最初的使用ARPANET的是在军方、大学和一些科研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不过受限于当时电脑的价格、文本协议,互联网主要在一些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中使用。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TCP/IP协议的出现,互联网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家。

1991年,真正让普通人可以便捷使用互联网的http协议出现,互联网从此进入Web1.0时代。Web1.0时期,内容之间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线下的信息被公司、个人用户搬上互联网,出现了以“内容展示、网页导航”为主营业务的一系列网站,如MSN、新浪、Yahoo、Google等。以Netscape为代表的浏览器的出现加速了互联网的普及。

进入千禧年,针对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讨论逐渐增多了起来,行业的从业者不再满足于信息单纯实现“上网”,用户作为信息的获取方,而更加强调智能和用户之间的内容分享。在2004年的第一届Web2.0大会上,当时参会的O'Reilly Media、Battelle等人提出了Web2.0时代的互联网特征:网页作为平台、用户体验更加丰富、软件跨终端运行等。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互联网公司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表现出了类似的特点。

随着宽带网络速度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互联网用户,互联网行业对于Web3.0进行畅想。2006年的Technet峰会上,杨致远、Reed Hastings等人认为Web3.0应该是更高级的设备之间的交互、更庞大的网络效应以及更高速的通讯网络。之后几年,Google CEO施密特、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等人针对Web3.0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大部分畅想都围绕智能化、社交网络、平台化和多设备等展开。

至此,互联网的发展进程表现出从“公司到个人”、从“精英到大众”、从“昂贵到平价”等特质。互联网把以往保留在高阶层人群中的信息壁垒逐渐打破,给了普罗大众展示自我、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

我们将Web3看做一种技术上的创新,但在应用层面表现为一种解构、重组和扩展,在存在形态上与Web1及Web2是多元立体的共生架构,并非单一平面的替代关系。

基于分布式存储协议的网络依然可以使用中心化的服务器处理其前端业务;区块链游戏也仍然使用传统云服务进行渲染和计算,Web2的搜索引擎也可以由加密浏览器进入,这是一套立体完整并行不悖的系统,由创建者和使用者动态地在公平效率的平衡中进行取舍。

从“他者裁定”到“赋权增能”

要理解Web3解决了何种为题,我们需要回顾Web2发展的症结。我们已经知道Web的本质是平台,平台最重要的表现为网络效应,其产生主要源于互联网产品的外部性与路径依赖特性。1)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一类行为会使得主体之外的人或者群体得到利益或者受到损失的情况。用户在使用互联网产品内容的过程中获得价值利益,得到益处后带动更多的用户群体加入使用的过程中,提升互联所带来的价值效果。2)互联网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指给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选择受制于其过去的决策,即使过去的境况可能已经过时。用户从一个互联网企业产品转入另一家互联网企业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成本,并且承担新产品使用过程中未知的风险。这一点在社交类和办公类应用中尤为明显。

  • 付费逻辑:用户向平台付费-> 平台向用户免费-> 平台向用户补贴-> 用户即定义平台的协议 

互联网巨头垄断的核心在于对用户数据的垄断,而用户数据是由用户产生的,若用户是数据生产者的同时,又是数据的拥有者,那么就不存在用户数据垄断的问题。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不依赖第三方、通过自身分布式节点进行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和交流的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性、匿名性和自治性。

在互联网巨头垄断数据的情况下,最突出的现象在于强制用户进行二选一操作、通过大数据杀熟进行价格歧视、压榨供应商与内容创作者。

构架在区块链技术上的互联网产品,1)去中心化,用户数据不再存储于平台的中心化数据库当中,而是存在去中心化的数据库,用户数据与平台的关系是租赁关系。平台租用用户的数据以提高平台的盈利能力,用户提供数据给平台以提高自身的用户体验,同时收取信息租金以分享平台收益。当用户拥有绝对的数据主动权,平台则无法强迫用户进行二选一操作;2)公开透明,所有涉及资金交易的过程全部在链上公开,同时引入见证人惩罚机制,激励见证人去发现价格歧视,从而杜绝大数据杀熟的行为;3)产业自治,大家彼此利益共担,共同分享产业链带来的价值;4)可追溯,内容创作者持续拥有内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每次内容的引用都可追溯的,由此产生的商业价值将分配给创作者,从而杜绝创作者是内容的贡献者,但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

因此我们认为,Web3.0必须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这样的Web3.0,在产品特征、利益分配、组织形式上都有鲜明的特点。

与Web2.0相比,基于区块链的Web3.0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协议的可组合性。在Web2.0时代,由于网络效应可能带来的潜在财富,不同公司开发的应用之间是封闭的:在Google系的软件内无法完整体验Facebook系的软件。公司之间利益的竞争,导致Web2.0时代的产品功能不开放、数据不开放。与Web2.0不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Web3.0有效地打破了公司制度下的产品封闭性。不同协议之间具有极大的自由组合空间,协议和协议之间可自由调用,由此可出现更丰富、更复杂的新业态。比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领域,借贷类产品MakerDAO、Compound、Aave和交易类产品Uniswap、Curve等组成了开放金融的基石,基于这5款Dapp(去中心化应用),出现了各种新型的资产管理产品。随着公有链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基于去中心化衍生品的各种对冲工具也会出现。在NFT领域,各种装饰类、身份类NFT也可自由进出在不同的元宇宙中。网络效应虽然仍然存在,但由于用户拥有数据的所有权,以往圈定用户数据借此获取更大利益的商业模式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协议与协议之间的竞争更加关注产品的本质:能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能否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用户拥有数据所有权让Web3.0时代的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用户在发现了更合适的功能之后可以很快迁移到新的Dapp中,而且成本极低。一旦一款Dapp被用户认可,海量的数据和流动性会迅速到来。某种意义上,Web3.0时代可能出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在某些刚需服务上,协议所获得的网络效应可能比现在的互联网巨头更高而,而在某些自由度和可玩性更高的领域,Dapp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异常激烈。

数据所有权带来的另一个新范式是利益分配主体的转移。Web3.0表现出新的端倪:利润分配中用户作为主体。协议产生的利润往往会将其中的一大部分交还给用户,而且为了维持整个协议长期的发展,还会在利润分配的决策过程中设计出现的一种新的协作方式: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自2016年正式登上Web3.0的舞台之后,已经表现出了对协议和用户极强的生命力。在产品设计环节,一个由开发团队和用户组成的DAO,可以及时将产品的新特性、用户的新需求囊括其中;在产品推广环节,一个拥有核心用户且粘性极强的DAO,往往会在短期内引发行业更大的重视,降低产品宣发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达到宣传的目的;在利润分配环节,用户深度参与的DAO也可以及时将协议获得的利润分配给协议的核心用户,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核心用户的形成。

当然“用户” 也是一个非常旧时代的概念,对于产品和平台而言,“用户”是作为他者存在的。让我们再次回顾Web3 society的框架,其社会结构是一元的,但个人身份是多面的。在这种有序自治的环境中,我们有希望看到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描述的那样:“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道德或不成文的准则,它们已经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比你的任何强加所能获得的秩序更多的秩序。” 当然,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乐观:每次通讯革命都会引起抒情诗般的幻觉和完全民主以及没有冲突的乌托邦幻想,历史都快将其打碎了。我们对本次变革的信心来自于,新的技术不是破坏性的带着新事物对旧世界的傲慢的摧毁与瓦解,而是充满构建新秩序的砖瓦和劳动。其对财富所有权的确定性,赋权方式的多样性与公正性,分配方式的透明性、可追溯性和可升级治理性,都区别去田园牧歌的新世界幻想,Web3可以形成一套坚实可行的新方法,我们已经在金融领域看到了成功的曙光。相信在更多领域,Web3的生命力仍将继续绽放。

总结

在Web2.0原有的框架下,无法通过技术迭代破除网络效应与数据垄断之间的冲突。基于区块链的Web3.0不仅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还可实现更好的连接:

1)产品协议化:带来了开放、可组合性,产品业态更丰富;

2)用户至上:用户在整个产业链中居于更核心的地位,拥有数据的同时获取本属于用户的利益;

3)组织形式革新:用户与开发团队的利益更加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