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ellia

Posted on May 27, 2022Read on Mirror.xyz

浅谈创伤治疗和《人生十二法则2》

撒花庆祝!我和史秀雄、张鹏程联合翻译的「龙虾教授」乔丹·彼得森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2》终于出版啦!

2019年,我报名参加了国际乐施会(Oxfam International)组织的百公里毅行者慈善徒步活动,在不到32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了100公里的山地徒步,并和团队内的其他三位成员共同筹集了约一万纽币的善款。正是在准备这场挑战身心的活动中,我邂逅了乔丹·彼得森的《人生十二法则》,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勇气和智慧,协助我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那以后,我又关注了彼得森教授的视频和播客频道,追随着他的内容在心理层面进行深刻地自我探索。

2021年,正当我在英国因疫情影响在家隔离时,看到了《人生十二法则》译者史秀雄发布的一则微博,招募乔丹·彼得森新书的协作译者。对于经常在微博分享彼得森教授内容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立马投入到试译的工作中,并通过邮件和史秀雄分享了我与彼得森教授的渊源和他带给我的积极影响。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正式加入翻译团队的消息,有幸参与翻译新书的第九章到第十二章。

彼得森教授在接受采访中提到,生活是由有序和无序两部分组成,《人生12法则》聚焦无序,《人生12法则》2则聚焦有序。我翻译的四个章节涉及亲密关系、过去记忆、求真务实和感恩生活,很适合那些陷入生活泥潭无法自拔,被过去记忆折磨无法摆脱,苦恼于如何教育子女,以及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人来阅读。

彼得森教授是在生病期间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书写这本新书,他靠着完成这本书的意念支撑着自己战胜生活中的屡屡困难。而我在翻译这本书的处境也颇为波折,独身一人旅居海外,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对自己的前程纠结不已,阅读这本书并参与整个翻译过程,对我来说也很有治愈功能。彼得森教授列举了很多临床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历经生活苦难洗礼的人们,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改善自我认知,重归生活的轨道。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很多问题并不是我独有的,而是普世的,也一定会有解决之道,从而给了我希望和鼓励,让我度过那一段黑暗的时期。

世上的每个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负担,外表光鲜靓丽之下很有可能埋藏着内心艰苦的挣扎。《人生12法则2》与上一本相比,读来更能感受到他的恻隐之心,我也多次在翻译过程中因感动而流泪。如果我们能减少对他人的评判和怨恨,多一份共情;如果能在遭受苦难时,依然心存感激,那感恩之情将是我们可以走出深渊的良药。

彼得森教授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籍经典和现代流行文化的示例,通过他独特的观察角度带领我们走上一条反思自我和探索生活其他可能性的道路。我建议读者朋友们在遇到这些援引内容时,可以回归到内容出处,亲自体会一下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象征意义,比如说「托马斯小火车的动画形象为什么会有一张笑脸?」「孩子们为什么会被《匹诺曹》这样的动画所吸引?」「为什么《圣经》包含着奠定西方文明的最原始故事?」等等。

同时,我推荐大家可以参与彼得森教授在书中提到的「书写个人成长史」的活动,通过审视自己的人生,领悟到成长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过程。尤其是当你自强不息,但身边的人却停滞不前的时候,这时你很有可能因此失去朋友和伴侣。但是,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不勇于迈出远离不适合自己环境的第一步,那长远来看你将会活在悔恨与自责当中。

最后,感谢两位译者同伴在翻译过程中的指教和帮助,感谢湛卢文化编辑们的真诚反馈,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宽容和耐心。我希望大家在阅读完毕后,拥有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沿途中用爱滋养自我和身边之人。就像彼得森教授写道的那样,生活是一场艰辛的斗争,但最终是值得的

购买方式:登陆湛庐出版社官网或者点击当当网站进行购买。

播客推荐

《纽约时报》旗下的播客频道【The Ezra Klein Show】是一档聚焦时事评论和书籍推荐的节目。主播埃兹拉·克莱因(Ezra Klein)是美国当下炙手可热的新闻评论员、专栏作家和政治分析家,他的播客节目凭借高质量的访谈和新锐多元的话题而备受追捧。尤其是在俄乌战争阶段的几期时事评论分析节目,让我得以从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和地缘政治专家身上对该国际事件有一个宏观的理解。

这周听了一期埃兹拉采访知名精神科医生和畅销书作家贝索尔·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的节目,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清创伤(trauma)如何重塑我们的大脑,检讨了过往的药物和谈话治疗的有限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身体和训练正念思想,重建跟自己以及和别人的连结。

贝索尔·范德寇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下了**《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这本著作,解开人类遭遇创伤后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机制而掩埋记忆,拒绝谈论或者陷入深深自责和羞愧当中,但是身体却不会忘记创伤,并以各种症状提醒我们需要处理那些回避的问题的难解之谜。通过阅读本书,遭受心灵创伤的人可以通过一系列新的干预疗法,实现自救或者帮助他人,贝索尔表示,「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疗创伤的工作成为可能,那就是怀抱敬畏之心对待患者为了求生所做出的努力。」

简单总结一下这期播客:

-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创伤带给我们的伤害,大多数人觉得经历过战争或者重大灾害的人才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殊不知,创伤无处不在。从家暴到校园霸凌,从童年长期遭受忽视到经历天灾人祸,从丧亲到失恋,从背叛到孤立,创伤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最主要的精神问题之一。

- 经历过创伤的人群规模极其庞大,有没有人霸凌过你?有没有人调戏过你?你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发生肢体冲突?你有没有经历失恋和丧亲?这些人们认为很普遍的事情,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大脑。一旦你受到创伤,它就会改变你的脑回路,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你身体对环境的反应。压力荷尔蒙不断侵蚀着你的身体,导致患病几率的增加。尽管我们理性的一面觉得有些事只不过是小事儿一桩,殊不知身体却不会健忘。

- 我们的大脑有动物性的一面(吃喝拉撒),也有构造意义的一面(受早期经验影响)。如果你在孩童时期对照顾你的人感到恐惧,那么你很有可能在长大后对有权力的人非常顺从,希望他们不会伤害你;或是走到另一个极端,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愤怒。你之所以形成这样为人处世的态度,并不可能通过谈话式的心理咨询得到治愈,我们的大脑回路并不会因为了解到问题就会做出改变,想想知行合一有多么难吧。

- 遭受虐待的小孩子往往觉得自身有缺陷才会受到如此的待遇,他们头脑中隐藏的叙事是:如果我是好孩子,大家就会爱我;我之所以遭到猥亵或者暴力,是因为我是一个坏孩子,我自己有问题。而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陷入极其深刻的自我厌恶,经常鄙视自己,总是惹麻烦。这是因为他们始终带着童年形成的叙事「反正我不是个好孩子」去生活,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通过酗酒吸毒打架等行为继续证实「我不值得被爱,我是个坏人」的叙事。

- 对于创伤幸存者来说,羞耻感是最普遍的情绪。比如说,有一个特别友善的人对你很好,但是你却有想杀了他的念头,这时你就会反思,我到底是怎么了?我肯定是疯了才会想杀了这个好人,此时便会产生羞耻感。其实,在大脑深处,这个人的声音容貌或者气味可能唤醒了你童年时遭到毒打的记忆,你的身体还会记着这份愤怒,但是大脑却可能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忘记。羞耻和内疚还不一样,后者是一种个人情绪,前者则是一种社会情绪,你羞耻的事情往往是害怕被别人知晓的真相。

- 人是社会动物,受到创伤后如果有社会的支持,则会比较容易复原。诸如911之类的大型灾难,大家因为可以公开谈论、分享情绪和行为,从而在集体的帮助下得到解脱。老兵协助会和匿名戒酒会等组织也因为提供了安全的空间,让共享过痛苦经历的人们可以公开而无羞耻感的谈论自己的问题,对治疗创伤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 谈话性质的心理治疗可以让你了解你为什么在遇到特定事情的时候会有特定的反应,但却不能帮助你避免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不会出现同样的反应。你需要重新构建大脑和身体的连结,无论是瑜伽、舞蹈、太极,甚至是迷幻剂(psychedelic)都是重建连结的方式。而当前普遍应用的治疗创伤的方法是「眼动减敏与历程更新疗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俗称「眼动身心重建法」,通过帮助人们对触发或创伤性记忆进行再处理,使被治疗者不再感情用事,减轻消极记忆和情感的认知。

- 治疗创伤的另一种方式是帮助人们体验新的现实。人们的记忆是十分灵活的(有时甚至不可信),你身边肯定有一些总是在讲老生常谈故事的人,比如说他有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鱼,但他每次讲述这个故事时,鱼的尺寸总是在不知不觉的变大。但如果你去采访经历过战争创伤的老兵,他们的故事基本不会改变,因为他们的身体会将他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触发痛苦的感觉,由内而外的塑造他们的叙事模式。如果你有兄弟姐妹的话,尝试着回忆你们小时候发生的一件相同的事情,得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版本,因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重造记忆。帮助创伤患者的方式就是先解放身体,然后再重造叙事(龙虾教授的新书《人生十二法则2》第九章便提到了这个解决痛苦和创伤的方法)。

- 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动态的。你与不同的人在一起表现也会不同,他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很可能会激发出你的一些隐藏情绪和行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应该帮助彼此认清彼此的盲点,了解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潜意识中未知的记忆。创伤患者往往拒绝社交活动,因为羞耻心作祟,总将自己视为渺小且不值得存在的生物,关闭头脑和心灵,试图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而迷幻剂(LSD,死藤水)则通过放松头脑对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让我们体验更深层次的情感,并开始为它们分配意义和故事,打开一个全新的宇宙,使患者有一份强烈的归属感。

- 贝索尔·范德寇医生建议美国小学应该添加「自我调节」的课程。我们当前的社会陷入了药物滥用的状态,人们身体一不舒服就去吃药,而不是内观身体和头脑,找到真正不舒服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运动是好的,但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去解释为什么气功、瑜伽和原始舞蹈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创伤,缓解焦虑和压力。有时候让大人平静下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对待婴儿那样,抱抱抚摸轻言轻语,但是这种方式却不被现代的「男子气概社会」所接纳。

延伸阅读:

1. 浅谈左右半脑、具身运动和生活状态

2. 既然人生意义没有标准答案,何不肆意书写自己的故事

3. 万物静观皆自得 | 10天内观冥想(Vipassana)体验

4. 浅谈前沿科技(web3 & NFTs)、致幻疗养和聊天规则

5. 浅谈人生审计、改善健康和东西交流

6. 浅谈生活悖论、人生法则和公开创业

(免责声明:本文不提供任何医疗建议,完全是翻译总结嘉宾的意见和建议,请酌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