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gan小钢

Posted on Jan 11, 2023Read on Mirror.xyz

重新认识Web3

什么是 Web3

关于什么是 Web3,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不同领域的专家对 Web3 普遍有着不同的见解。另外,「Web3」和「Web 3.0」的关系也一直困惑着很多人。有人认为两者其实是同一个概念,Web3 只是 Web 3.0 的简称,而有些人则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还有人认为 Web3 是 Web 3.0 的子集。下面,我则会基于自己的一些研究结果,来谈谈我对 Web3 的理解。

Web 的发展史

为了充分理解 Web3,先从 Web 的发展史说起,从 Web 1.0 到 Web 2.0 再到 Web 3.0。

时间上从 1989 年说起,那年,Tim Berners-Lee(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一个可以通过超文本的方式访问互联网上的文档和其他资源的信息系统,互联网资源之间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到一起。最重要的是,万维网是完全免费开放给所有人访问的。在这之前,互联网只限于军事用途、大学和科研机构使用。而有了完全开放的万维网之后,全世界任何普通人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连接上网,使得互联网开始走进了普罗大众。

万维网开启了 Web 1.0 时代。

有了万维网之后,陆续有人添加网页制作各种可展示的信息,包括新闻、资讯、图片等,这期间诞生出了很多门户网站,包括雅虎、搜狐、新浪、网易、腾讯、谷歌、百度等。这些门户网站的主要特征就是,网页是由文本和图像内容构成的静态网页,通过浏览器获取网页信息,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内容只能读不能写,用户只是内容的消费者。因此,通常认为,Web 1.0 的一个特征是「可读」的。

其实,在 Web 2.0 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前,还没有 Web 1.0 的说法。“Web 1.0” 和 “Web 2.0” 这两个词最初由 Darcy DiNucci(达西·迪努奇)在 1999 年撰写的文章《Fragmented Future》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但此时该概念还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直到 2004 年,O'Reilly 举办了第一届 Web 2.0 大会,对「Web 2.0」进行了重新定义,至此 “Web 2.0” 这个术语开始流行,我们可以认为,此时,Web 2.0 时代启动了。

相比于 Web 1.0,Web 2.0 最大的特点就是,消息传递变成了双向的,从「可读」变成了「可读可写」。用户不再只是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的生产者,还能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沟通,有着很强的交互属性。相比于 Web 1.0 以门户网站为主流的应用形态,Web 2.0 时代诞生出了很多新型应用,包括 Blog、RSS、Wiki、SNS、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也造就了很多巨无霸公司,比如 Facebook、Twitter、Youtube、Amazon、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

而在 Web 2.0 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开始畅想 Web 3.0 应该是怎么样的。目前,关于什么是 Web 3.0,存在多种不同的想法,而最主流的想法主要分两种:**Semantic Web(语义网)**和 Decentralized Web(去中心化网络)

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其核心是:通过给万维网上的文档(如: HTML 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元数据),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语义网是由万维网之父 Tim Berners-Lee 在 1998 年时就提出的概念,那时候还没有 Web 3.0 的概念。直到 2006 年,《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一篇文章《A 'more revolutionary' Web》,其中提到:

"People keep asking what Web 3.0 is," Berners-Lee said. "I think maybe when you've got an overlay of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 everything rippling and folding and looking misty - and access to a semantic Web integrated across a huge space of data, you'll have access to an unbelievable data resource.”

从这之后,语义网开始和 Web 3.0 划上了等号。语义网概念的 Web 3.0,相比于 Web 1.0 和 Web 2.0,其交互特征为「可读可写可执行」,且读、写和执行的主体变成了机器,机器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然后,在 2013 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球的大事件。2013 年 6 月,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于 2007 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 9 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而“棱镜“计划的秘密文档则是由一个叫 Edward Joseph Snowden(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披露给到《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该事件被称为“斯诺登“事件,也称为”棱镜门“事件。

针对此事件,第二年,Berners-Lee 发起了互联网大宪章运动,呼吁保护网民权益。

同样在 2014 年,以太坊(Ethereum)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之后的波卡(Polkadot)创始人 Gavin Wood(加文·伍德)在他的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ĐApps: What Web 3.0 Looks Like》,对 Web 3.0 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他将 Web 3.0 称为”后斯诺登“网络("post-Snowden" web),也就是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去中心化网络含义的 Web 3.0,交互方式为「可读可写+拥有」,用户拥有数据的自主权。

以语义网为核心的 Web 3.0 发展至今,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依然还没有实现大规模部署和使用,没有形成生态,主要原因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达不到相应的水平。而基于区块链的 Web 3.0,这几年正在快速发展,已经诞生出了很多相关产品和 DApps(去中心化应用),生态雏形已然形成。

Web3 == Web 3.0 ?

回到 Web3 这个概念,Web3 这个词语是从 2021 年开始流行起来的。但是,这个词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Web3 和 Web 3.0 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也是接下来要解决的疑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Web 3.0 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语义网」或「去中心化网络」。而据我了解,”Web3” 这个词最早出现可能是由 Gavin Wood 在 2017 年所创建的 Web3 Foundation(Web3 基金会),也被称为 W3F,主要是为了发展去中心化网络层面的 Web 3.0。

因此,Web3 这个词,其实也可以指 Web3 基金会,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 Web3 概念。

其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Web3 基金会的成员们有时候会使用 “Web3” 这个词来作为 “Web 3.0” 的代名词,即 Web3 也等同于 Web 3.0。有时候也有人会将 Web 1.0 和 Web 2.0 也简称为 Web1 和 Web2,同理,Web3 也可以作为 Web 3.0 的简称。在 W3F 的官网上就挂着两个视频,官网上的文案是用 “Web 3.0” 这个词语,但视频里的标题和 PPT 内容却是用 “Web3” 这个词语,如下图:

但是,因为 Web 3.0 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而现在流行的 Web3 其实只有一种含义,即指代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网络概念,这也是导致 Web3 和 Web 3.0 的关系一直很令人困惑的原因。

当把 Web 3.0 解释为语义网的时候,Web3 和 Web 3.0 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也是有些文章阐释两者区别的时候所用的观点。当把 Web 3.0 解释为去中心化网络的时候,Web3 和 Web 3.0 就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不同叫法而已。当 Web 3.0 表示所有含义时,那 Web3 就可以认为是 Web 3.0 的子集了。

为了与语义网区分开来,通常用 Web3 这个词语来指代去中心网络概念的 Web 3.0,以免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后面我们也都统一只用 Web3 这个词语。

1.1.3 Web3 的特性

因为 Web3 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定义,也没有明确的边界,且还在持续发展中,所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 Web3,可以总结出很多不同的特性。

从现阶段 Web3 的核心内涵上来说,我觉得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 基于区块链

  • 去中心化

  • 无需信任

  • 无需许可

  • 通证经济

  • 数字所有权

自从 2009 年比特币诞生以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 Web3 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提供了安全的基础执行层。尤其是智能合约技术,扩展了可编程协议的概念,具备了开发各种 DApp(去中心化应用) 的能力,包括去中心化金融(DeFi)、游戏(GameFi)、社交(SocialFi) 产品等,为 Web3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区块链作为底层支柱,才有望实现其他的特性。另外,这里说的区块链主要是指公链

去中心化是 Web3 最核心的特性,很多东西都是去中心化的,比如去中心化应用(DApp)、去中心化数字身份(DID)、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 等。但最核心的思想应该是指「去中心化网络」,网络中的平台和应用的所有权不是由少数中心化的科技巨头所垄断,而是由所有用户分配所有权。

因为区块链本身的共识机制,以及智能合约特性,用户无需信任银行或企业等第三方实体,只需要信任去中心化网络本身就可交易。也是很多人常说的 "Less Trust, More Truth",Web3 需要的是更少信任,更多事实

因为 Web3 是完全开放的,所以用户不需要任何企业或政府机构的许可就可以参与 Web3 的任何 DApp。用户只需要用他们的数字钱包连接上网络就可以发起交易,与 Web3 上的 DApp 交互。

区块链本身也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基于区块链的 Web3 内置了原生的加密货币,加上共识机制,实现了内置的通证经济系统。基于通证经济系统,在 Web3 的网络里可以直接使用加密货币进行原生支付,而无需通过银行或其他支付机构。还因为 Web3 里的原生数字货币是不分国界的,所以就能实现无边界和无摩擦的国际支付。而最关键的,因为原生的通证经济系统,带来了有效可靠的激励机制,也支撑起了 Web3 的去中心化运转。

Web3 里的所有权普遍以数字通证的形式而存在,用户拥有数字通证就拥有了对应的所有权,并可以完全控制它。这也是 Web3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初衷。很多人都会将 Web3 时代的互联网称为「价值互联网」,而数字通证就是所谓的价值存在的载体,数字通证在 Web3 网络里的流转,也就意味着价值的流转。

如今的 Web3 因为还比较早期,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很多东西也都没有明确的边界,所以也存在比较多争议的地方。比如,联盟链算不算是 Web3 的组成部分?

目前阶段,基于公链和基于联盟链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生态,都在同步发展中,但却没有交集。如果从 Web3 的特性上来判断,目前的联盟链其实是不太符合 Web3 的要求的。首先,Web3 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互联网,但联盟链有准入门槛,本质上是一个局域网,去中心化的程度较低,也无法满足无需许可的特性。其次,目前的联盟链缺少通证经济系统,也自然无法实现去中心化的激励机制和数字所有权等特性。但是,未来如果能把联盟链和公链打通,比如,联盟链作为公链的 Layer2 而存在,或通过跨链桥将公链和联盟链连通,或将联盟链升级为开放的联盟链,那就可以有望实现 Web3 化了。

总而言之,Web3 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用户数据的所有权问题,底层使用区块链作为技术支柱,结合通证经济系统作为激励机制,用数字通证作为数据价值的载体,实现所有权的去中心化。

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