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changehk

Posted on Feb 10, 2022Read on Mirror.xyz

中文翻譯:Web3 是自我認證的

原文:

https://jaygraber.medium.com/web3-is-self-certifying-9dad77fd8d81

最近有很多關於 Web3 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的討論。這是我的定義:Web3 是用戶生成的權限 ,由自我認證的網絡協議啟用。這些是包括區塊鏈在內的技術超集,但不限於它們。這就是其他人認為的“Web3”嗎?也許不是,但請聽我先說完。

網絡上的權威決定了誰最終可以控制內容。在網絡的早期階段,“用戶”和網絡主機之間通常沒有分離——託管網站的人也將內容放在那裡。在被稱為“Web 2.0”的轉變中,為用戶提供創建內容的帳戶的網站變得流行起來,但網站主機仍然擁有最終決定權,並且可以單方面改變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這主要是現在網絡的工作方式。在我稱之為 Web3 的網絡發展中,用戶可以通過加密方式斷言他們的身份並發布可驗證的內容,而託管內容的網站無權更改它,因為信任的根源在於數據本身,而不是在它被發現的地方。回顧一下:

  • Web 1.0 ——主機生成的內容,主機生成的權限 。 想要發佈到網絡上的人必須運行自己的服務器來託管網站。網站主要用來讀的,為用戶內容創建或交互提供的界面很少。
  • Web 2.0 —— 用戶生成的內容,主機生成的權限 。出現了允許人們創建用戶帳戶的網站,因此他們不必託管自己的服務器即可發佈到網絡。這導致了更多用戶生成的交互式內容,但這些網站已經發展成為強大的平台,而用戶最終無法控制他們的帳戶和內容的事實正成為問題。
  • Web 3.0——用戶生成的內容,用戶生成的權限。這種模式正在出現,人們不必託管服務器或在其他人的數據庫中創建用戶帳戶來創建內容。服務器可以選擇是否託管某人的帳戶或內容,但他們沒有最終權限。實現這一點的技術是基於加密簽名和哈希的“自我認證協議” (self-certifying protocols)。

簡而言之,這三個階段是“網絡託管、網絡發佈和網絡簽名”。

什麼是“自我認證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s)?這是我用來描述具有加密用戶標識符和內容尋址數據的協議的通用術語。“加密用戶標識”(Cryptographic user identifiers)將用戶與公鑰互相關聯。使用相應私鑰簽名是證明某人控制該帳戶,而不是跟踪用戶數據庫中的登錄記錄。“內容尋址數據” (Content-addressed data)是指內容由其加密哈希引用 —— 一段數據的唯一數碼“指紋”。將這兩部分放在一起的話,該內容的哈希值會被該用戶的私鑰簽名而證明由該用戶創建,而無需中介。自我認證協議使信任能夠駐留在數據本身中,而不是需要您找到它的地方,從而允許應用程序遠離中心化服務器架構。這種的模式創建“用戶生成的權限”。

如果我們將其定義為自認證協議的話,區塊鏈在 Web3 中的作用是什麼?區塊鍊是一種自我認證協議,可以就全球狀態達成共識,模擬一個中央數據庫,沒有任何一方控制。區塊鏈上的“用戶賬號”就是我們的私鑰公鑰,用於簽署交易。“內容”是指捆綁到區塊交易中的哈希值,而這個區塊會被哈希處理並鏈接在一起。交易是使用用戶的私鑰公鑰進行簽名。而比特幣(第一個區塊鏈)引入一種新穎的共識機制,讓互不信任的人可以將交易達成一致——這對於沒有中介人的數字貨幣尤其重要。

還有哪些協議具有不是區塊鏈的自我認證屬性?Git、PGP、BitTorrent 和 Tahoe-LAFs 這些項目在出現在比特幣之前。在當前這一代非區塊鏈自認證協議中,IPFS、Hypercore、SSB、Peergos 和 Spritely 都有用戶密鑰和內容尋址。在這些非區塊鏈自認證協議中,您可以證明用戶“擁有”內容,因為可以驗證他們發布了內容。區塊鏈通過擁有一個所有人都同意的帶有時間戳的全球分類帳本的概念。這可以決定全世界的排序和獨特性等屬性,所以您可以證明只有一個人“擁有”比特幣或 NFT。在架構上,區塊鏈可以被認為只是 Web3 中的一種數據存儲,對某些應用程序很有用,而在其他應用程序中則很麻煩。但在財務和社會方面,他們已經將注意力和資源投入到了這個領域。區塊鏈可以說是構建了Web3 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它包含將密鑰對交到數百萬用戶手中的加密貨幣錢包和應用程序,以及用於新密碼原語的工具,例如解鎖無數可能性的零知識證明。所以這可以理解為什麼它們目前掩蓋了其他任何事情的討論,但是如果要實現完整的 Web3 願景,就必須開發其他類型的自我認證協議。

如果自認證協議是一種允許直接通過用戶密鑰和內容尋址來證明內容的作者身份,那麼自認證網絡協議就是一種需要具有內容鏈接(content linking)和發現(discovery)的一個網絡協議。而演算法就是我們現今使用網絡的時候如何發現内容的一個基本部分,如果要提供好的用戶體驗,“Web3”需要在這裡開發更多的複雜性。 而這些是我認為Web3當中是缺少或者未成熟的東西:社交圖譜,用戶資料、身份和聲譽證明、內容聚合、索引和發現、管理和審核方法。 應用於區塊鏈技術的Web3一詞令人困惑的部分是,它現在有很多不連貫的部分,缺少我們期望從網絡中獲得的許多功能。

我希望對 Web3 進行更廣泛的定義,包括所有自認證協議,所有區塊鏈都是其中的一個子集。但是,與其關注術語,不如將精力集中互聯網的發展,哪些的屬性和特徵是重要上。我想要一個更加以用戶為中心的網絡,人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權限在其中創建內容,而無需將自己鎖定在集中式服務中。如果您同意這一點,但出於任何原因不想使用“Web3”一詞,我建議使用“自我認證網絡協議”(Self-Certifying Web Protocol)或簡稱 SCWP,對這些術語提供提供一個更具體和技術描述。

感謝所有為這篇文章提供想法和反饋的人:Paul Frazee、Daniel Holmgren、Aaron D Goldman、Christine Lemmer-Webber、Andre Staltz、Whyrusleeping、Jenny Kaehms 等。

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