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PeiPei

Posted on Mar 25, 2022Read on Mirror.xyz

区块链项目的成长来自哪里?

业绩的持续增长无疑是长期持有中最为关心的因素。大家在谈到一个喜欢的项目的的时候,“它有很好的前景和成长性”,那么这种成长到底来自哪里?又如何有条不紊地对其前景进行分析呢?

一个项目tvl业绩的成长无非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对外不断通过资本手段收购兼并或者依靠外部的资金注入;对内则主要依靠自身经营来滚动发展推进。具体可以细分为:

  1. 对内经营增长

    a: 开拓新产品,新市场(研发和创新)

    新业务对于业绩的贡献弹性?

    研发以及推广资源是否充足?

    与老业务或者产品有无建立起很强的连续性,推动老客户的转化?

    新市场中胜出的确定性?

    是不得己而被迫进入新市场吗?

    b: 老产品继续挖掘需求,占领更多份额(进攻性有充足的资源支持)

    现有业务是否具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方式是否回破坏利润率(降价)?

    是否是“不进取”的结果?有无忽略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转移和变化?

    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他们有无强力的反制措施?

    c: 产品提价(差别化的定位和定价权)

    产品是否具有足够的差异化?

    产品是否具有供应长期不足的某种结构性矛盾?

    提价是否会危害项目的竞争力?

    有没有过渡利用提价权的倾向?

    提价短中长期的业绩贡献度有多大?

    d: 降低各项成本(高效经营模式创新)

    业务的成本和费用结构是怎样的?占比重最大的成本以及费用是否具有消减的空间?

    这种消减是否会危及项目的长期竞争力?

    项目是否意识到了消减成本的意义,并具有这种决心的执行力?

  2. 对外资本运作

    a: 收购兼并以及重组 (资本优势和运作能力)
    
    b: 资本注入(背靠特殊的资源)
    

要理解项目的成长源泉不可能脱离开起所在行业大的供需背景和行业特点。在一个高速增长的需求和供应即多且分散的格局下,项目聚焦在当前产品实现更多的份额,甚至通过资本手段来收购兼并,是较常见的策略。如果行业的增速已经很小,进入了成熟期甚至面临衰退并且项目在其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足够大,小鱼都吃干净了大鱼实力均衡做僵持态,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开拓新的市场的市场进入新的领域并获得成功往往决定了项目的未来。

在各种增长途径中,老产品(包括针对相同市场的产品群)的增长往往更具有确定性。从不利的角度来说,在老的市场上的增长引来竞争对手的强力阻击。项目产品占有率的每一点提高通常都是以其他竞争对手丧失份额的方式实现,所以这种方式要非常关注竞争对手的反应,以及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在我看来,如果项目在一个市场中已经占据了强大的优势地位,但市场的自然增长依然可观或者市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弱小的竞争对手,那么这种增长的格局往往既带来较高的稳定性又具有良好的空间。

开拓新产品和市场相比老产品的增长途径来说,风险明显更大,回报也往往更大。开拓新市场和产品的首要问题在于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是否住恩情,如果错误地判断了客户需求和市场方向,那么所有的投入都可能连个响声都听不到。所谓成本,其实最大的就是方向性判断错误导致的无效投入和机会成本。所以能否正确深刻理解客户和市场,远比是否具备高精尖的技术和豪华的研发团队重要的多,因为前者是方向,后者是成本。

一个项目进入新的领域推出新的业务和产品,在开始总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特别是如果这个新领域的前景诱人的时候。但新市场领域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成本,需要准确把握客户潜在需求,需要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产品,需要更多的投入去教育客户和迅速扩大影响力。但新市场和产品的开拓一旦成功,起所带来的回报也往往是最大的。这首先因为最先切入的市场往往缺乏强力的竞争对手,其次先发优势的建立也在后续的竞争中容易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对这种增长路径,要非常关注新市场能成功所显示出来的逻辑上的可信。这包括了对市场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和能力。

资本运作模式下的增长,无论是兼并收购还是资金注入,往往都和你容易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资产注入,兼并重组属于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投资彩票”。有时候明明项目有明确的承诺,但一拖再拖并不新鲜,这是投资者很难预料的。

评估项目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成长增长到底会来自哪方面,这将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为了获得这种成长,项目是否具有必要的资源。没有一个项目会承认自己“不注重研发”,但研发手下你不是个愿望而是个能力问题,如果当前的基础业务都不具备稳定创造现金流的功能,项目也不具有吸引人才的环境,研发成功难道能从天上掉下来?

除了对增长逻辑的梳理外,一个项目的增长途径往往是多个途径并存的,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阶段内,那种增长方式是主导?对成长的态势而言,我个人最喜欢的格局是:

老产品尚具有良好的增长前景(至少2年内),提供业绩上的稳定性并能够为项目创新输送足够的现金资源。新市场解决方案已经酝酿成形,其不但对项目未来中长期(3年-5年)的成长空间提供了倍数级的空间,且新业务与老业务在客户衔接和资源的互利性方面筹划周密,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符合逻辑的成功可能。项目的经营业绩至少可以保持当前的水准,最好是未来依然具有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成本的潜在能力。最好不需要频繁和大规模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

对于增长的前景,很难予以一个精确的计算。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目的成长能看清楚一年就不错了,长期谁能看的清楚?再说氮气都算不清,长期不是更不清楚了?”这种看法粗看有道理,但仔细推敲:长期业绩确实由短期业绩组成,所以预测不了短期业绩也就预测不了长期业绩。但投资者的长期判断重点并不是“业绩”更不是“精确的业绩”,所以也无需“多个短期叠加”。长期关注的是空间,驱动因素以及竞争优势等根本性的因素,短期的业绩预测反而非常困难,要说对细节和专业的了解没有超过项目创始人,但创始人预测业绩的历史也不是很准确。

短期业绩判断有其容易的一面,因为经营往往有其惯性。但它同时更有易变的一面,例如美联储加息,影响短期业绩的因素是在太多了。那么项目的长期判断比短期更难吗?

其实越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项目的经营越是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干扰而容易出现“意外”。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项目的经营结果则极大地与其外部环境的大趋势和自身竞争优势以及生意的特性等强相关,从而呈现较高的“必然性”结果。我认为需要测算出一个大致的“量级”的概念,就是在可以看懂的增长途径内,如果一切如预期的那样发展,到底能够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带来多大的增量?是一两倍?三五倍?还是八九呗?不用精确化,但必须有个简单的测算。这种对量级的认识,可以让我们正确地定位对这个项目的投资属于什么性质。

对于项目增长前景的分析最终往往会有三类结论:

一种是不好理解也不好把握的,另外一种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好把握的,还有一种是可以理解但也可以把握的。所谓”理解”是指市场基础,需求到底存不存在,清晰不清晰的问题,所谓“把握”是指竞争格局的角度考虑增长的确定性问题。

最容易让人翻船的其实第二类,因为理解和把握之间恰是成长陷阱--市场需求旺盛而明确,带给项目很高的市场预期,而此期间项目的业绩也表现非常靓丽,这一切都带来强大的投资冲动。但事情的另一面在于:这种项目细究起来缺乏牢靠的竞争优势,或者在生意模式上具有某些硬伤,其长期的未来非常难以预期而不具备持续增长的确定性。在这种局面下的盲目追捧往往是非常危险的,行业景气导致高溢价,竞争激烈而优势不足导致业绩缺乏可持续性,最终面临业绩和估值的双杀。所以,对项目成长前景的分析一定要定位清晰,分析的最终结论到底是哪一类?

  1. 不好理解不好把握

    市场需求空间看不清,项目竞争力也很模糊,搞不懂未来成长的驱动力和项目胜出的关键优势。 解决方法:放弃缺乏足够吸引力或者属于能力圈之外

  2. 可以理解不好把握

    市场需求旺盛,空间诱人,长期前景明确。但项目面临激烈竞争,行业格局纷乱而不清晰,项目不具有不对称的突出竞争优势和最终胜出的可信证据。 解决方法:可放入长期观察队列静观其变,不要轻易介入,绝对避免行业景气时期高估买入

  3. 可以理解可以把握

    市场长期前景明确需求清晰,项目具有逻辑清晰,意义重大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胜出的概率很大。 解决方法:重点研究对象,集中精力从业务特性,竞争态势上研究透彻,再多寻找反面意见帮助自己审视风险,制定投资策略。

我们应该在项目分析中注重将大的前景和确定性做好平衡。对于既看不懂市场未来又看不到突出竞争优势的,不要浪费时间。对于长期市场前景非常诱人,但暂时还显示不出真正可信竞争优势的项目,保持密切的关注和持续的追踪,也许有一天其中的某一个会逐步变为第三类。其实对于真正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项目来说,即使晚一年也并没什么大的影响。而对于第三类显然已经可以进入最后的决策衡量阶段了。这就是我个人的项目分级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到底该通过那种策略去实现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作为投资者,我始终认为需要做好投资者的本分而不要越俎代庖。投资者的本分是什么呢?就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缜密的推敲,看看能否理解项目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下项目提出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是否与自己理解的一只,最好是为了实现这个战略项目是否具备足够的资源(人,财,物)。最忌讳的是对项目的经营指手画脚,自以为是地为项目设定一个增长方式。即使不考虑对行业的理解深度和在经营管理上的经验,能力差别,即使在决策信息的掌握程度上,投资者和项目负责人很难处于同一个水准,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自己的一点儿研究就试图去给项目诊断发展问题,通常都是自作聪明。

投资和项目经营,都是一门大学问。各有各的专业性所在。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不是去充当各种二手的行业专家和咨询顾问,而是去衡量项目的发展局面是否清晰,可理解,风险可控。这就像反过来,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未必就是投资高手一样。这两者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对具有充分说服力和支持自己形成判断的项目,当然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对于模糊不清,看不懂,与自己的行业和经营理解不匹配的项目,没必要把自己放在项目创始人的位置去假设,放弃就是了。

由于项目的成长前景是一个“未来进行时”,所以不可避免地在市场中会有各种意见和看法存在。对于投资者而言,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行讨论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辩论中--辩论的目的是说服对方,而讨论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思维盲点;辩论注重技巧(回避锋芒,偷换概念,煽动性等),讨论看重的实质; 辩论往往是已经有结论和立场而去寻找维护面子的理由,讨论则是持着开放性的态度寻求更深刻的认知。

https://medium.com/galois-capital/state-of-the-market-6824ad7cf2fd

Recomm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