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恩

Posted on Jan 24, 2022Read on Mirror.xyz

2021 年終回顧:網路不是收音機、區塊勢不只是媒體

如果要用一個單字總結 2021 年的幣圈發展,我會選擇 Web3。

收音機

先從一段自己相當喜歡的 YouTube 影片開始。這段影片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 1995 年參與電視脫口秀的剪輯片段。當時網路還不普及,主持人問比爾蓋茲:到底什麼是網路?

比爾蓋茲很認真的回答,他說:「原本人們要公開發表資訊非常困難,而網路可以讓人們建立網頁並在上面發表資訊。這是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馬上接著問:「最近我聽到一項關於網路的突破性進展,說現在大家可以在電腦前透過網路收聽棒球比賽轉播。我想了一下,這... 是收音機的功能嗎?」

我喜歡這段影片,就是因為它忠實呈現了網際網路問世之初,功能看起來可能還不如一台收音機的窘況。當時的電腦並不便宜、網路也還不普及,但兩個頂尖科技的搭配組合卻只能「複製」收音機的功能。看在多數人眼裡,這根本是脫褲子放屁。

26 年之後的今天,比爾蓋茲再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電腦網路與收音機的差異。但歷史正在重演。現在有許多人批評區塊鏈效率低落、破壞環境,而且看不出 DeFi 和銀行的差異、metaverse 和遊戲的差異,還有 DAO 和股東會的差異。

近期最有代表性的反對派,是知名軟體開發者 Stephen Diehl。他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推特上引起廣泛討論,標題是〈Web3 is Bullshit〉。內容指出:

Web3 的核心是一場無聊的行銷活動。它試圖將人們對加密資產的負面觀感,重新美化成打破傳統科技公司霸權的假象。但實際上這只是為了賣出更多代幣,並持續逃避證券監管的障眼法。Web3 沒有在解決真正的用戶問題,而只專注在事後合理化自己的存在。

撇除文章裡認為加密貨幣「都是」詐騙的偏見,Stephen Diehl 對於 Web3 的認知和 26 年前以為電腦網路沒比收音機高明的人們相似。但究竟什麼是 Web3?

Web3

目前網路上有兩派說法,一個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另一個則是從企業角度出發。兩者並不互斥,先從前者開始。

下圖是來自於一位網友 Gian Ferrer 的簡報內容,標題是〈WTF is Web3?〉。他分別以閱讀、書寫和擁有,來詮釋 Web1、Web2 和 Web3 的差異。

Web1 讓人們不用出門,坐在電腦前面點幾下滑鼠就能讀書、翻雜誌和看報紙。但主要的內容生產者,還是企業的官方網站或是大型的媒體機構。

Web2 讓人們可以在部落格寫作、在社交平台留言互動,不必再向媒體投稿才能公開發聲,但所有內容卻得交給 Facebook、YouTube 或 Twitter 這些平台管理。

Web3 則是讓人們擁有自己的產出。即便沒有自己建立網站,但每一則貼文、留言互動都是自己擁有,而且這些內容還能同時出現在目前看來互不相通的社交平台上。

以大家最熟悉的比特幣來舉例。人們既沒有開設銀行(或行動支付)帳號,每筆比特幣交易也都不是委託金融機構幫忙完成,而且這些錢還可以出現在相互獨立的錢包 app 裡面。

這就是未來世界的運作方式。

我相信到時候,人們發表貼文、轉帳的行為仍然會和現在大同小異。就像現在人們用網路看棒球比賽轉播,參與模式還是跟用電視或收音機差不多。只不過背後使用的技術完全不同,而被顛覆的則是企業。

曾經孵化 MetaMask 的以太坊軟體開發公司 Consensys 就從企業角度,剖析 Web1 到 Web3 的獲利模式演變。

Web1 是指 1970 到 1980 年代的開源網路協議,例如 IP、HTTP 或 SMTP 這些任何人都能免費使用、無須准入的網路基礎建設。當時開發出這些網路協議的技術先驅,只能靠捐款或是兼職來維持生計。簡單說,就是做義工。

Web2 則是基於既有的開源網路協議之上,構建封閉的平台或服務。雖然人們可以免費使用 Google 搜尋、臉書社交、Gmail 信箱,但實際上用戶是將資料貢獻給企業,以個人的行為數據來付錢。這套模式孕育出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幾家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創辦人也成為超級富豪。

而 Web3 則是在走「回頭路」。人們重新打造開源、免費使用的網路協議。不同的是,這次大家已經懂得使用代幣經濟來解決錢的問題。設計良好的代幣經濟,會讓參與者們自動自發地基於個人的經濟誘因而彼此協作。例如比特幣礦工們基於個人的挖礦利益,「順便」保護了比特幣區塊鏈的安全運作。但設計不良的代幣經濟,則會導致幣價崩跌、割韭菜的悲劇。

該如何在特定的應用場景,設計出一套穩定運作的代幣經濟,是所有開發團隊都在摸索的難題。而區塊勢 2021 年討論過的主題,無論是 DeFi、NFT、GameFi 或是 DAO,也都是圍繞這個主軸展開。

今年區塊勢總共出刊了 83 篇文章。如果你每篇都看完的話,這大約是 21 萬字。此外,還有 50 集的 podcast。如果你每集都聽完的話,收聽時間大約是 2,800 分鐘。

其中,我最常寫的是 DeFi、NFT、Metaverse 和 DAO 這些應用。而最受歡迎的文章,則是技術、原創和生態系這三類內容。

技術

  1. 解決以太坊塞車的「替代道路」:第二層網路將會降低以太坊的使用手續費,但在交易所普遍支援之前還難以進入。
  2. EIP−1559:銷毀以太幣🔥用戶與礦工的利益之戰:以太坊開發者提案將礦工的手續費拆分成基本費(base fee)和小費(tips)。前者銷毀,後者成為礦工的唯一收入。這造成礦工與用戶的利益衝突。
  3. Taproot:最被忽視的比特幣重大升級:比特幣暌違 4 年的升級,改善隱私、安全和可擴展性,只是這些大升級對用戶來說都無感。

原創

  1. 比特幣暴跌:馬投顧與反脆弱系統:市場幣價隨著馬斯克的推文和中國政府的政策上下波動。人們開始抓戰犯、檢討加密貨幣投資風險,甚至呼籲政府出手管理。但受到政府過度保護的金融體系,其實是正在破壞系統的反脆弱特性。
  2. 越想成為中本聰,就越不像中本聰:澳本聰(Craig Wright)獲得英國法院認證成為中本聰。但越想成為中本聰的人,就離人們印象中的中本聰越遠。即便是真正的中本聰出現,恐怕也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中本聰」的想像。
  3. 如何應對幣圈的資產焦慮?:網際網路讓人們有讀不完的「書」,區塊鏈讓人們有賺不完的「錢」。在幣圈不可能抓住每次的投資機會。挑選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獲得最高的投資報酬率。

生態系

  1. Solana 生態系入門指南
  2. Cosmos 生態系入門指南
  3. Avalanche 生態系入門指南

區塊勢能產出這些內容,得感謝大家的訂閱支持。區塊勢的付費訂閱人數,在今年成長超過 100%。其中,還有將近 80 位訂戶成為終身會員。區塊勢因此成為 Substack 平台上 Crypto 類別的第 11 名,也是唯一上榜的中文媒體。

但區塊勢並不打算「只」是一家媒體,而是希望能成為人們體驗區塊鏈世界的入口。

因此,區塊勢早在 2019 年就開放會員以加密貨幣支付訂閱費並享有 9 折優惠。這讓許多會員第一次體驗到用加密貨幣買東西的感覺。今年 6 月起,區塊勢在 OURSONG 上發行 NFT,也趁中秋節空投和 Pixel RuRu 聯名的 NFT 月餅給讀者們。這成為許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款 NFT。此外,區塊勢還親身成為 LikeCoin 的驗證者,並鼓勵大家以抵押 LIKE 幣參與鏈上治理。

明年區塊鏈的基礎建設勢必會更成熟、應用更豐富,區塊勢還會有更多新嘗試能邀請大家一起來玩。這也是我接下來停刊期間的「工作」。希望大家訂閱區塊勢不是在嚴肅的研究區塊鏈,而是當成在玩新科技會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