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说区块链

發布於 2023-05-03到 Mirror 閱讀

对迷因币的探索:共识的原点(一)

对迷因(MEME)币,我一直是持开放但却比较谨慎的态度的。所谓开放是指我自己如果有机会碰到觉得好玩的迷因币也会参与(比如我就买过屎币、people),所谓谨慎是指我不会太把它们当回事,更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研究、琢磨它们。

但圈内最新兴起的这股迷因币风潮发展到现在似乎热度丝毫不减,并且在五一假期这几天还持续有圈外的大V们加入了这场游戏,这让我非常好奇。于是干脆趁假期有空,我尝试尽量放下内心对迷因币的种种固有观点,研究了最近这批迷因币,又回忆了过往发展起来的一些典型,再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发现了几个很有趣的话题。

接下来几篇文章,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这些天对这个现象的思考。

加密生态发展到现在为止,有一个现象在其它传统投资生态中几乎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就是迷因币。

这种初看上去毫无实际用途的币完全有可能从最初的一个笑话、一个噱头最终发展成一个高共识、承载相当市值的一个“价值”币。

这方面,狗狗币和屎币就是典型。

如果说狗狗币因为创立得早、因为有老玩家青睐而有一定的共识基础再加上后来马斯克的加持从而老树发新芽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那屎币则完全是靠故事、运作和超过130万个地址的热情参与发展出来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思的是很多参与的玩家从一开始就知道,它们就是个“空气”,就没有用途,但却心甘情愿地在这个气氛组玩得不亦乐乎、情绪高昂。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说这是迷因币“暴富”故事的魅力所致,但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就会发现要支撑这种“暴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我觉得其一是区块链技术让大家有了公平参与游戏的机会,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这场游戏中,不分你我、不分地位,不管是老玩家还是新菜鸟,大家在每一个新迷因币面前都要接受新认知的挑战。

而每当新认知、新故事出现时,很有可能老玩家接受不了新认知而完美地错过,反而新菜鸟更容易理解新叙事而抓住机会实现阶层跃升。

第一个条件消弭了阻碍生态发展的技术门槛,第二个条件打通了实现阶层跃升的上升通道。这使得新人不断地辈出,“新富”频频地涌现。

在很多群里,每当群友们转发着类似“XXX进场了”的截图或消息时,总能看到早期入手的群友们爆出的欢呼雀跃。

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所散发出来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是一种原生的生态力量,是传统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这种方式在传统的社会革命中已经展现过强大的威力和效果。而现在在加密革命中,尤其在一场场迷因币运动中也同样在展现它的威力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的共识就在逐渐凝聚,迷因币的“价值”就在积累。

其实在NFT领域,典型如无聊猿,走的同样是这样一条道路。

早期的无聊猿只有一个看上去虚无缥缈的路径图、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网页,实际上它就是一个迷因币,不过是个NFT迷因币。只不过无聊猿形成迷因共识的原点是小图片,是围绕小图片所展现出的视觉冲击汇聚人气,形成社区。

而众多(ERC-20)迷因币形成共识的原点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或者切中每个草根潜藏在心底的一个心结。

两者虽然表面上看一个是“实”的图片,一个是“虚”的理想国,但本质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再看无聊猿,它已经“面目全非”,早就不是曾经的MEME,而是在实打实地做游戏、做装备、做虚拟场景。可现在这个状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如果我们再看屎币,它同样已经“面目全非”,早就不是曾经的MEME,而是在实打实地做交易所,乃至计划做以太坊的第二层扩展。

虽然屎币和无聊猿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发展思路上却是异曲同工。

同样的,如果我们以开放的思路看现在这些迷因币,尽管它们其中绝大部分最终都会是一地鸡毛,可一旦有极少数成功转型,同样也很有可能未来成长出自己的生态,由“虚”转“实”,从纯粹的MEME变为“价值”币。

想到这里,我回想起过往的一个片段:

去年我第一次写文章提到无聊猿时,文章下面满是非议和否认;可现在,当我看到新的迷因币时,会不会我自己的某些观点也成了当时非议和否认无聊猿的那些观点呢?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广大爱好者科普学习和交流,请理性看待,树立正确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及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