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 Ventures

发布于 2022-05-06到 Mirror 阅读

跨链项目如何打开Layer2异链交互的二次方繁荣?

By Kyle, Investment Manager@Bing Ventures

由于以太坊的网络拥堵和交易费用飙升,围绕Layer2的解决方案在过去一年里变得越来越多。到现在 Layer2 扩容方案已经成为当前以太坊社区乃至整个区块链技术圈共识度最高的路线图之一。「Layer2」或「L2」诞生了诸多解决方案(rollups, validium, plasma, state channels 等)。这些解决方案通过将交易脱链来帮助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扩展,但能否引发链上交易的大规模繁荣还有待更多的设计完善。

不过随着 Cosmos、BSC、Avalanche 和 Solana 等异构链生态在过去近一年间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跨链解决方案。市场上的以太坊用户想去其他生态看看,而其他 Layer1 项目团队想要从以太坊生态吸引流动性来作为启动基础。本文将向大家重点介绍笔者追踪已久的跨链解决方案项目:Celer Network、Hop Protocol和Connext Network。

Celer Network:最成熟的跨链协议

Celer将自己定位成多链操作系统,而不是简单跨链协议。Celer用自己的状态守卫者网络(State Guardian Network,以下简称SGN)保证了跨链的互操作性和安全性。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cBridge在整个跨链桥领域的优势。在跨链桥成为黑客提款机的情况下,cBridge目前是为数不多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安全隐患的跨链方案。在cBridge2.0主网上线以来,我们观察到超过25条链已经接入cBridge,TVL达到了$724.58m。随着近期Optimism等 Layer2 协议启动代币空投,我们预计cBridge的TVL数据仍将进一步增长。

cBridge的TVL数据持续增长,来源:DeFi Llama

跨链技术的本质是将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信息安全可信的传输。因此如何将交易等链上行为在跨链桥上变得可防可控变得至关重要。SGN-as-a-gateway架构监控跨链交易的整个过程。因此SGN的节点选择对于这样的PoS共识安全体系非常重要,而SGN的稳健运行离不开CELR代币持有者的质押验证。CELR 质押过程是 Celer 链间消息框架经济安全的关键部分。要使用 SGN 的消息路由服务并存储多重签名证明,用户必须为这些服务向 SGN 支付费用。这些费用将分配给CELR质押者和验证者,以激励他们在保护网络方面的工作以及区块奖励。CELR 质押地址的进一步增长预示着Celer多链网络的繁荣。

CELR 质押地址今年以来的进一步增长,来源:Nansen

流动性是一切跨链收益建立的基础

流动性是一切跨链收益建立的基础。cBridge的架构允许共管流动性模型和自管流动性模型两种模式的流动性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流动性提供者和cBridge节点运营商的偏好,其中SGN设计了一种管理多个链上的共享流动性池合约机制。这种做法将SGN及其管理的流动性池与所有其他非托管LP管理的节点一起视为单个“节点”,并为LP提供了快捷委托流动性的选择,而无需运行节点。这种做法极大聚合了流动性的来源。

原生的多链DApp在Layer2时代更具竞争力,来源:blog.celer.network

链间的Beta收益是目前用户跨链的主要动力,这部分Beta收益主要由不同公链生态内的空投奖励以及链上金融的收益耕作驱动。因此,Layer1公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更加封闭,而Layer2用户明显存在更强的跨链收益需求。Celer在解决跨链桥的问题之后显然不仅仅满足这部分Beta收益。Celer最近推出的消息跨链框架(Celer IM)正式将 Layer2 时代的多链生态的Alpha收益机会整合。Celer IM 是面向开发者的工具和基础设施,即插即用。开发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合约插件便可以将原 DApp 转变为原生跨链 DApp。可以说,Layer2的流动性整合有望在Celer生态达到新高度,我们将密切关注该生态的多链DApp进展。

Hop Protocol:跨链闪电网络

Hop Protocol 由名为 Authereum 的智能合约钱包团队打造,其创始人为 Authereum 联合创始人、以太坊编程语言 Solidity 开发者 Chris Whinfrey。Hop Protocol 的跨链方案不同于传统的状态通道,其跨链通道原理更类似于比特币的闪电网络。

其具体路径如下:不同的交易方之间可以打开快速高频的交易通道,将大量交易挪到链下,同时通过暸望塔之类的设施提高链下交易的安全性。同时, Hop Protocol 引入了新的角色(Bonder)和新的 DeFi 组件(AMM),构建了一套更复杂的方案。

使用 Hop 的方案时,资产需要通过 Hop 的桥流转到 Layer 2 网络中,比如通过 Hop 的资产桥进入二层的 ETH 被称为 Hop ETH (或 hETH) 。hETH 和 ETH 是完全等价的,至少可以通过 Hop 完成兑换。但是 Layer 2 网络中同时还有「官方」版本的 ETH,也就是更多人普遍使用的 ETH 版本,官方版 ETH 和 hETH 理论上应该也是完全等价的,但是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价差。

hETH示意图,来源:app.hop.exchange

然后 Hop Protocol 引入了 AMM 的组件以及「连接器」(Bonder),AMM 是为了解决官方版 ETH 和 hETH 之间的短时间波动的价差而设计的,而「连接器」 (Bonder) 角色则是可以为需要提前释放流动性的用户提供流动性,同时也可以获得部分的收益 。

在这里Hop使用了 Curve 的 StableSwap AMM 方案连接了两个几乎是同质化资产的流动性,能提供更低的滑点。Bonder 可以通过观察不同 Layer 2 之间的交易数据,为网络提前垫付官方版 ETH,而不同 Layer 2 网络之间的套利者也会不断再平衡 (以获得收益) ,将 AMM 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单一的专用资产桥方案缺乏竞争力

由于Hop Protocol主攻的是通用资产桥方向,而在通用资产桥这个赛道,目前并没有明显对手出现。我们可以通过专用资产桥 DAI 的运作来进行和 Hop Protocol 对比。作为以太坊生态最老牌的 DeFi 应用之一,美元稳定币 DAI 的发行方 Maker 初期将为 Optimism 网络设计专用的 DAI 资产快速转账通道,用户可以通过 Maker 的方案将 Layer 1 上的 DAI 快速转移至 Optimism 网络中,也可以将 Optimism 二层网络中的 DAI 快速提现至 Layer 1 网络。

Hop的TVL主要集中在以太坊生态,来源:DeFi Llama

但是随着以太坊生态底层资产种类的不断扩大,生态内显然需要更多的资产通道。而Hop的通用资产桥已经推出了即时转账的功能。随着其支持的资产数量和二层网络越来越多,用户希望在网络之间转移代币的意愿越发强烈。Hop发行了自己的“hToken”。hToken可以在二层网络之间快速而低成本地转移,并在赎回时被销毁。Hop还在每个受支持的网络上推出StableSwap自动做市商,以促进hToken及其标的资产之间的交易。从这一点来看,Hop的通用资产桥方案显然要比单一的专用资产桥更具有市场。

Connext:服务Web3.0的快速交易

Connext 本来是研发基于状态通道技术的 Layer2 扩容方案。但是在目前以太坊社区更专注以 Rollup 这类扩容方案的前提下,他们适时的转变了思路,不与这些 Rollup 竞争,而是提供一套跨 Layer2 之间的快速交易网络。根据 Connext 团队表示,他们开发的 Vector 路由网络技术,可以链接各种 Layer 2、以太坊 2.0 的分片和其他公链网络。这也就表明了他们的技术是适合更大的场景的。但是在目前这个生态发展的前提下,满足 Layer2 网络之间的快速交易显然是社区更需要的。

由于都是状态通道技术,因此实现方式可以用比特币的闪电网络来类比。在不同的 Layer2 网络中部署 Connext 的智能合约,用户只需要将资产通过这个合约提交到 Connext 网络中,然后就可以与一些运营商之间进行链下的高频转账,不断更新最新状态,最终也就可以在 Layer2 网络中进行结算。Connext 团队表示,这套方案还可以支持非 EVM (以太坊虚拟机)兼容的链,但需要图灵完备才可以。

Connext: 从以太坊转移至Fantom示意,来源:bridge.connext.network

从数据上来看,Connext的TVL数据并没有Celer和Hop亮眼。主要原因在于针对Layer2跨链生态构建的DeFi产品大部分处于测试中。且由于支持的资产相对较少,因此在与竞品的竞争中相对弱势。不过从其产品路线图来看,grant模式的后发优势较为明显。如果团队可以继续打磨产品,在Web3.0时代依靠跨链而设计的解决方案将产生集群效应。

谁将引领异链交互的二次方繁荣?

以上项目在概念上均是建立于以太坊生态的扩容路线,但做的却是“走出去”的事情。尽管以太坊网络存在拥堵,但 Layer2 解决方案允许任何以太坊应用程序的用户以极低的 gas 成本享受即时且可负担得起的交易,同时仍然可以享受以太坊主网强大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性能。

因此我们认为在接下来Layer2解决方案的竞争中还将有一轮关于公链生态互相解构的高潮。由于目前跨链资产种类依然单薄且缺乏想象力,因此各条公链以及Layer2解决方案主要还是依附于主流资产的跨链收益。这里并不是说DeFi的跨链玩法不可持续,而是由于这种交互式的玩法本身难以创造长期需求,最终还是要回到web3.0产品本身。

我们都知道跨链无法创造更多Web3.0的生产资料,因此多链生态更具有吸引力。用统一的全球化思维来看跨链的下一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像Celer这样本身具有技术独创性和生态思维的项目更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跨链方案引导流动性走向Web3.0的实际落地场景。当然,从目前的数据看,大家都处于差不多的起点。

回看这三个项目,各自也都面临着很多未知的问题,包括Layer2的DeFi产品缺乏创新、协议是否需要治理代币,相对中心化的机制,还需要等待团队后续改进。另外关于跨链技术难点的解决与用户体验的优化,这也是跨链领域项目都要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些,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链x链的二次方繁荣将因为模块化的跨链互操协议而爆发。这些协议和项目将具有多元化的收益色彩,而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多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