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ichen

Posted on Mar 20, 2022Read on Mirror.xyz

投资,短与长

最近,阅读了一本探索人类内心思考过程的优秀著作。这是一本在西方受到极大好评的书,用《经济学人》的评价来说,本书“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诺贝尔获奖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的代表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同理,我们的投资行为也分为短线和长线。大部分人偏爱短线,却不擅长技术分析,无法把握自己的心理,在高风险的投资市场里短线更像是赌博,所以80%的人投资结果是失败的。而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他只做价值投资,Apple 股票一拿就是五年,最后收益颇丰。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投资行为,继而导致不同的投资结果呢?通过分享《思考,快与慢》这边书的内容,我们来分析投资的两种思维模式及在投资过程中心理变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目录 1.探索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2.心理学还是经济学? 3.同一个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4.每个人都是默认懒惰的 5.脑补模式和晕轮效应 6.可能会偷换概念的启发法 7.靠不住的数字与回忆 8.认知放松与认知紧张 9.我们对风险的判断基于提问的方式 10.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理性 11.可能出错的心理图像 12.结语:一个关于把妹的案例

1.探索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很多事物会随着人们的认识,慢慢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或者说很多事物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边界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只有两个东西除外:浩瀚的宇宙,和人类的内心世界。对于这两者的探索,也在不断地继续。

2.心理学还是经济学?

丹尼尔·卡内曼是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多年的学者,50多年的心理学研究,最终厚积薄发为两本最有名的著作,一本叫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 (《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这是一本经典论文集,比较学术烧脑,另一本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在西方非常畅销的 Thinking, Fast and Slow(《思考快与慢》)。比较搞的一点是,《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在国内被划定在“经济类”的类别里,为什么呢?因为丹尼尔·卡内曼教授在2002年,曾经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可能是出于宣传的原因,他的著作被划为“经济学类别”,虽然他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学家,而这本书也是一本标准的心理学著作。真是“不想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作者不是好的心理学家”啊!为什么一个心理学家,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因为他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状况下人类判断、推理和决策的研究,卡内曼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正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卡尼曼目前他从事行为经济学和积极心理学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了解了本书作者的基本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思考快与慢》,具体是关于什么样的研究。

3.同一个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思考快与慢》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的行为是如何由两个不同的系统决定的,一个无意识的,另一个是有意识的。

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场引人注目的戏剧,两个主角之间有着电影般曲折、戏剧化、紧张的情节。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冲动的、不假思索的、依靠直觉的“系统1”和谨慎的、深谋远虑的、仔细计算的“系统2”。当他们相互斗争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我们将如何思考、作出判断和决定以及采取行动。

“系统1”是我们大脑的一部分,它通常依靠直觉快速地工作,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当你听到非常响亮但没有预料到的声音时,你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系统的运作。比如突然听到“呯”地一声巨响,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可能会立即无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声音上,去看发生了什么,甚至身体不自觉地做好了应对的姿式,这就是“系统1”。这个系统是我们进化而来的产物:能够做出如此快速的行动和判断,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存优势。

当我们想象大脑中负责我们个人决策、推理和信念的部分时,我们便开始使用“系统2”了,它主要处理有意识的活动,如自我控制、选择以及需要投入更多注意力的事物。

例如,想象你正在寻找人群中的孕妇。你的大脑有意识地专注于这个任务:大脑会想孕妇的特征以及一切有助于找到她的事物(比如摇篮车,或是母婴用品店)。这种专注有助于消除潜在的干扰,使你几乎不会注意到人群中的其他人。如果保持注意力集中,你可能会在几分钟内发现她,而如果你注意力分散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你就很难找到她。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

4.每个人都是默认懒惰的

《思考快与慢》提出的系统1和系统2,也揭示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精神层面的懒惰是会导致错误并影响我们的智力的。

我们先通过一个著名的球拍和球问题,来看看这两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球拍和球共花1.10元,球拍比球贵1元,请问球多少钱?

最可能出现在你脑海中的价格是0.10元,这是系统1直觉性的、无意识的答案,但它是错误的!现在花一点时间,认真计算一下。球拍和球共花1.10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你看出你的错误了吗?正确的答案是0.05元。

实际情况是你的冲动的系统1控制并依靠直觉毫无意识地给出答案 ,但它回答得太快了。通常,在遇到无法理解的情况时,系统1会请求系统2解决问题,但在球拍和球的问题中,系统1被欺骗了。它把问题理解地简单了点,并且错误地认为可以自行处理。

有的时候如果换一个场景,比如说你是通过了几轮面试的竞争之后遇到这个问题,或是在类似高考这样的考试中碰到这个问题,你会认真地想,这问题怕是没那么简单?当你使用系统2来分析时,就会发现的确如此。因为你在有挑战或是不太舒适的场景下,会优先采用系统2来思考,为什么呢?

球拍和球问题所暴露出来的是我们天生的心理惰性。当我们使用我们的大脑时,我们倾向于尽可能为每项任务使用最小的能量,这被称为“最小省力法则”。因为用系统2完成问题需要使用更多的能量,所以当我们的大脑认为它可以通过系统1解决的时候,就不会使用系统2。这种懒惰可以省下精力和能量,在生存的角度来说,能省力的话,就有可能面对之后更多的危险,存活的几率更大一些。或者说,这种懒惰可以让我们活得久一些。

但这种懒惰却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因为使用系统2是我们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练习与系统2有关的任务,如专注和自我控制,可以提高智力的得分。球拍和球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使用系统2作答,以避免出现这个常见的错误。这其实也是狗熊我常说的,要跨出自己的舒适圈的科学解释。在舒适圈之外,你会强迫自己使用系统2来解决问题,而系统2用得越多,就越能提升你的智力与能力。相反如果停在舒适圈内,解决问题都只是使用省力的系统1,你就不会得到进步,因为由于默认的懒惰和避免使用系统2,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智力。

5.脑补模式和晕轮效应

当你看到词段“SO_P”,你会怎么想?也许并没有想法。但如果你事先思考一下“EAT”这个单词呢?现在,当你再看到“SO_ P”这个词段时,你就很可能把它填成“SOUP”。这个过程被称为 “priming”,狗熊觉得可以翻译成“脑补”是最合适的。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词、概念或事件时,我们就会联想到相关的词汇和概念。如果你在上面看到“SHOWER”而不是“EAT”,那么你可能会把这些字母写成“SOAP”。

这样的脑补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就像大脑会受到某些词语和概念的影响一样,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研究中,读了一串与老年人有关的词语比如“Florida”(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称为老人的天堂)和“wrinkle”的参与者会以比平时慢的速度行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行动和思想的脑补是完全无意识的,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此,尽管仍存在着很多争议,脑补效应的结果表明,我们并不能总是有意识地控制我们的行为、判断和选择。相反,我们总是被某些社会和文化情况所影响。

例如,凯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的研究证明了金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有金钱的概念想法的人,例如,通过看金钱有关的图片,会表现得更独立,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凯瑟琳·沃斯的研究的一个含义是,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诱因的社会里,金钱可以让我们的行为远离利他主义。

和其他社会因素一样,脑补效应会影响个人的想法,从而影响个人的选择、判断和行为。这些都反映在文化中,严重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社会。

大脑如何做出快速的选择,即使它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晕轮效应”。

想象一下,你在聚会上遇到了一个叫Ben的人,你发现他很容易相处,和你聊得起来。后来,有人问你是否认识想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你可能会想起Ben,尽管你知道的关于他的唯一的事情是他很容易相处,和你聊得起来而已。换句话说,你喜欢Ben性格的一个方面,所以你认为你会喜欢他的一切。我们常常会表现出对一个人的喜欢或不喜欢,即便我们对他了解得很少。这一点,在那些偶像追星族身上特别明显,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偶像歌唱得好,可能做饭也会比较厉害!

然而,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过分简化事物往往会导致判断错误。这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对Ben的平易近人的正面感受会让你给Ben加上了一个光环,影响你对他其他方面的判断,尽管你对他了解甚少。换句话说,你的大脑在要做判断时偷了个懒,快速地做出了一个判断。

晕轮效应不是我们的大脑在做判断时走捷径的唯一方式,另一种捷径是“证实性偏见”,即人们倾向于同意支持他们以前已有的观点的信息。比如“James是否友好?”这个问题,研究表明,面对这个问题,即便没有其他信息,我们也会倾向于认为James是友好的,因为大脑会自动确认建议的想法。

“晕轮效应”和“证实性偏见”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头脑急于做出快速判断。但这往往会导致错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进行准确的调用。我们的大脑依赖于错误的暗示和过度简化来填补数据的空白,从而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像“脑补效应”一样,这些认知现象在没有我们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判断和行动。

6.可能会偷换概念的启发法

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做出快速判断。为了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大脑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捷径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周围的环境,这些被称为启发法。

启发法(heuristics,源自古希腊语的εὑρίσκω,又译作:策略法、助发现法、启发力、捷思法,)是指依据有限的知识(或“不完整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技术。它是一种依据关于系统的有限认知和假说从而得到关于此系统的结论的分析行为。由此得到的解决方案有可能会偏离最佳方案。通过与最佳方案的对比,可以确保启发法的质量。 典型的启发法有试错法和排除法。鉴于启发法基于经验,有时它也可能是基于错误的经验(如感知偏离和伪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过程都非常有用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过度使用它们,将它们应用于不适合的情况会导致我们犯错误。为了更好地理解启发法以及它们可能导致的问题,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其中的两种类型:代表性启发法(这里可译为,替代性启发法)和可得性启发法。

在代表性启发法中,我们回答的是一个比实际提出的问题更简单的问题。以这个问题为例,“那个女人是厨师候选人,她有多大可能可以成功当选?”我们会自动用一个更容易的问题来替代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比如,“这个女人看起来像一个会成为好厨师的人吗?”

这种启发法意味着,我们不是在研究候选人的背景和政策,而是问自己一个更容易的问题,那就是这个女人是否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好厨师的形象。不幸的是,如果女人不符合我们的厨师形象,我们可以否决她 ,即便她有多年的厨房经验足以使她成为理想的候选人。

其次,在可得性启发法中,你会高估你经常听到或容易记住的事情的概率。例如,中风比事故造成更多的死亡,但是一项研究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意外的死亡是更容易发生的。这是因为在媒体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意外死亡事件,并且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记得可怕的意外死亡比中风死亡更容易,而且我们可能对这些危险做出不恰当的反应。

所以当我们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自己,你是不是在判断之前,已经偷换了初始的问题了?你做出判断的依据与来源是什么?

7.靠不住的数字与回忆

没有数字概念的头脑:为什么我们很难理解统计数据,并因此而犯下可避免的错误

你如何预测某些事情是否会发生呢?很多人说“凭直觉啊!”这种直觉,其实就是系统1。而预测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记住基准几率。这是指其他统计所依赖的统计基础。例如,假设一家大型的出租车公司有20%的黄色出租车和80%的红色出租车。这意味着黄色出租车的基本出现率是20%,红色出租车的基本出现率是80%。如果您预约了一辆出租车并想预测它的颜色,只要记住基本几率,你就会做出一个相当准确的预测。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记住预测事件时的几率,但不幸的是,这并未发生。事实上,几率忽视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忽视几率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关注的是我们所期望的,而不是最有可能的。例如,上面关于出租车的问题:如果你看到五辆红色的出租车经过,下一辆车是什么颜色?你第一反应会认为,下一辆车很有可能会变成黄色,因为已经有了五辆红的了嘛!但如果我们还记得几率的话,我们应该意识到,不管之前有多少种颜色的出租车,下一辆车将会是红色的概率仍然在80%左右。这个问题的陷阱就是:我们倾向于关注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一辆黄色的出租车,因此我们很可能是错的。

我自从明白了这个几率的道理之后,就再也没有花时间买过彩票了。买彩票的思维陷阱和上面的出租车一样,如果你一口气买了100张彩票,是不是下一张彩票中奖的几率要大一些?并不会,第101张彩票的中奖率,和第1张其实是一样的。这就是对于随机性的误解。随机性误解:在一个随机数序列中,8888888和8243296出现的概率是一样,但未经过统计学训练的人很难相信这一点。他们会倾向于用虚假的因果关系去解释他们认为不随机的事件。

基数忽视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它与很多统计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有关。同样地,我们也很难记住所有事情的发展最终都是回归平均水平的。但所有情况确实都具有平均状态,围绕该平均值发生的变化最终都会趋向于这次平均值。

例如,如果一个每月平均5个进球的足球前锋在9月份踢入10球,她的教练将会欣喜若狂。但是如果她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每个月只有5个左右的进球,她的教练可能会批评她没有继续她的“连胜”。不过,这名前锋不应该受到这种批评,因为她只是回到了她的平均水平!这也是所谓的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

接下来说说记忆与经历的可靠性。我们的头脑不直接记住经历,我们的“记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它们在事物的记忆上存在着不同。首先,“体验自我”是记录我们在当下的感受。它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此刻感受怎么样?”然后是“记忆自我”,它在事件结束后记录事件如何展开,它会问自己,“我当时总体感觉如何?”

“体验自我”对发生的事情给出了更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在经历中的感觉总是最准确的。但“记忆自我”由于是在情景结束后记录记忆的,所以不太准确,然而它却主导着我们的记忆。

“记忆自我”占了上风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被称为“时长忽略”,我们会忽视事件发生所持续的时间,而倾向于记住其中某一个特殊时刻的感受,第二个是“峰终定律”,我们会强调事件最终时刻的感受。

举个例子来说明“记忆自我”的主导地位。有一个实验,是测量人们对投资亏损的记忆与感受的,人们被分成两组:一组的投资人本金以每次5%的比例在逐渐亏损,最终全部亏完,而另一组的投资人本金亏损的时间要短得多,一次性亏损了全部的本金。 你会认为最不高兴的是亏损更长时间的人,因为他们的痛苦持续的时间更长,这当然也是他们当时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当每个投资者被问及心理感受时,他们的“感受自我”给出了准确的答案:那些亏损时间更长的投资者感觉更糟。然而,在破产之后,当“记忆自我”起作用时,那些亏损时间更短,一次性破产的人反而感觉最差。这次研究为“时长忽略”、“峰终定律”以及我们的错误记忆提供了一个很清楚的例子。

8.认知放松与认知紧张

我们的大脑根据任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能量。当没有必要调动注意力,需要很少的能量时,我们处于一种“认知放松”的状态。然而,当需要集中注意力时,我们的大脑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且进入一种“认知紧张”状态。 大脑能量水平的这些变化对我们的行为有着显着的影响。

在“认知放松”的状态下,直觉系统1负责我们的思维,而有逻辑和耗能更高的系统2则被削弱。这意味着我们更直观,更有创造力,更快乐,但我们也更容易犯错误。

在“认知紧张”的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增强了,所以系统2起主要作用。系统2比系统1而已更好地检查我们的判断,所以尽管我们的创造性要低得多,我们会减少出错的几率。

你可以有意识地影响大脑在某些任务中所使用的能量。例如,如果你想要一条信息变得有说服力的,你可以尝试推动自己进入“认知放松”状态。做到这一点的一种方法是让自己暴露于重复的信息中。如果信息是重复的,或者更容易记住的,它就变得更有说服力。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重复暴露于同样的信息时,会做出积极的反应。当我们看到熟悉的事物时,我们进入“认知放松”状态。我个人觉得,修行者之所以会用打坐或是念经文或是咒语来修行,就是努力让自己进入“认知放松”的状态。

另一方面,“认知紧张”可以帮助我们在统计问题或是进行重要的决策时做得更好。当进入“认知紧张”的状态时,我们的大脑会活跃起来,提高其使用能量的水平,努力去理解问题。

9.我们对风险的判断基于提问的方式

《思考快与慢》里另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发现,是关于我们判断想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的。我们判断想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呈现给我们的方式。对说法或问题的细节或重点稍作修改都可能会极大地改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

比如我们如何评估风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可能会觉得,一旦我们能够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每个人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处理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对于精准计算的概率,只是改变数字的呈现形式,也会改变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

例如,如果是以相对频率而不是统计概率来描述一种罕见的事件的发生概率,人们就会认为它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在 Mr. Jones实验中,两组精神病专家被问到将琼斯先生从精神病院中放出来是否安全。第一组被告知“像琼斯先生这样的病人,有10%的可能发生暴力行为”,第二组被告知“每100个类似于琼斯先生的病人中,有10个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在这两组中,第二组中几乎有两倍的被访者拒绝了他的出院。

另一种统计数字影响我们注意力的方式称为“分母的忽略”。当我们忽略简单的统计数据而倾向于关注影响我们决策的生动的心理图像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这种药物可以保护儿童免受疾病X的伤害,但造成永久性毁容的几率为0.001%”,“服用这种药物的100,000名儿童中有一人可能会永久性毁容”。尽管两种说法都是相同的,但后一种说法会让人想起了一个毁容的孩子,所以影响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它会让我们不太可能去服用药物。

我从中学到的就是,在投资虚拟货币过程中,不要去博小概率事件,去寻求暴涨的山寨币。如果想在说服别人时唤起他人的共鸣,那么在引用数据时,就试着去用上面的第二种描述形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投资1000种山寨币中只有一种可能会暴涨,而其他的可能让你的本金归零。

10.我们其实没有那么理性

一开始我们说过,丹尼尔·卡内曼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原因是“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他获奖的具体原因,就是用有力的证据,怼了经济学界一个传统的定义:经济人。或者说,他再次回答了这个经典的问题: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做出选择?

长期以来,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我们人类纯粹是基于理性论证做出决定。他们认为,我们都是基于效用理论做出选择的。效用理论认为,当个人做出决定时,他们只关注理性的事实,并选择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整体结果,即效用最大化。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主要集中在芝加哥经济学派,他们有最著名的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基于效用理论,芝加哥经济学派认为,市场上的个人是极端理性的决策者,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律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后来将其命名为“经济人”。作为“经济人”,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行事,根据他们的理性需求来评估商品和服务,用中国传统的说法。此外,经济人也会理性地衡量他们的资产,但仅仅只是衡量它所提供的效用。但这样的一杆子式划定,是不是真的符合实际情况呢?

想象一下两个人,John和Jenny,他们都有500万美元的财富。根据效用理论,他们拥有同样的财富,这意味着他们应当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同样满意。但如果我们把事情复杂化了呢?假设他们的500万美元的财富是赌场一天的最终结果,而两人的起点截然不同:John一开始的时候只有100万美元,而他的钱却增加了五倍,而Jenny的初始资金是900万美元,却缩水到500万美元。你还认为John和Jenny对他们的500万美元还会同样满意吗?不太可能。显然,我们衡量事物的方式比其本身的效用更重要。因为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效用理论所说的那样理性地看待效用,所以我们会做出奇怪的,看似不合理的决定。

如果效用理论不起作用,那还有什么呢?另一种选择是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论”。卡内曼的前景理论对效用理论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它认为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并不总是以最理性的方式来行事。

想象一下这两种情形: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得到了1000美元,然后你必须在获得确定的获得500美元或有50%的机会再赢得另外的1000美元两种情况之间做出选择。在第二种情况下,你得到了2000美元,然后你必须在一个确定的损失500美元或者有50%的可能损失1000美元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我们仅是做出纯粹理性的选择,那么我们在两种情况下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一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采取确定性的保守选择,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赌一把。

前景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它至少给出了两个我们不能总是理性行事的原因。两者都体现出了我们对损失的厌恶——我们害怕损失超过了我们所能获得的价值。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基于参考点来评估事物。在这两种情况下,从1000美元或2000美元开始,会改变我们是否愿意赌上一把,因为起点会影响我们如何评估我们的状态。参考点在两种情况中分别是1000美元和2000美元,这意味着以1500美元的价格结束,在第一种情况中就像是赚了,但在第二种情况中就像是出现了令人厌恶的损失。尽管我们在这里的推理显然是非理性的,但我们的起点和当时的实际客观价值同样重要。

其次,我们受到了满意度递减原则的影响:我们所感知的价值可能与它的实际价值不同。例如,从1,000美元到900美元的价格变化并不会像从200美元到100美元那么令人难受,尽管两种损失的货币价值都是相等的。同样,在我们的例子中,当从1500美元到1000美元时,人们所感知到的价值损失比从2000美元到1500美元时的更大。

在《赌客信条》一书中,作者孙惟微将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11.可能出错的心理图像

为了理解很多不同的情境, 我们的大脑自然地出现认知一致性,通过构建完整的心理图像来解释思想和概念。例如,我们大脑中有很多关于天气的图像,其中有一个关于夏天天气的图像,那这可能是一张我们在烈日下的照片。

除了帮助我们理解事物,我们在做出决定时也依赖这些图像。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会参考这些图像并根据它们建立我们的假设和结论。例如,如果我们想知道夏天穿什么衣服,我们会根据该季节天气在我们大脑中的图像作出决定。

但问题是有时我们对这些图像过于信任了,即使可用的统计数据与我们的心理图像不一致,我们仍然让图像指导着我们的决策。在夏天,天气预报员可能会预测到相对凉爽的天气,但你仍然可能穿着短裤和T恤出门,因为这是你大脑中关于夏天的心理图像告诉你的。最后,你可能会在外面冻成狗!

简而言之,我们对我们经常出错的心理图像过于自信。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克服这种过度自信,并开始做出更好的预测。比如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参考类预测。不要根据你的相当一般的心理图像做出判断,而要使用特定的历史事例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举个例子,想想以前你在一个微冷的夏日出门的情景。当时你穿了什么?

另外,您可以制定长期风险政策,对预测成功和失败的情况计划具体的应对措施。通过准备和保护,你可以依靠证据而不是一般的心理图像,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就我们的天气例子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带上一件毛衣会更为安全。

话说回来,如果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图像,那么在学习某个领域的技能时,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首先是研究大量一流投资者的实盘记录和书籍 ,他们哪怕在自己的技能暂时不能达到一流的程度时,就已经在心理层面知道了一流的投资者是如何思考分析的,然后再通过小量的资金,刻意的练习往那个标准靠拢。

12.结语:一个关于把妹的案例

到这里,我们已经把《思考,快与慢》一书的要点都讲述了一遍啦。简单说,我们的大脑包括了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的行为是本能的,需要很少的努力,第二个系统是更为深思熟虑的,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我们的想法和行动取决于其中的哪个系统控制着我们的大脑。

当我们反复接触信息时,信息会变得更有说服力。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进化的方式使得我们天生认为那些重复接触过的没有不良后果的事物是好的。

那么有什么具体的启发呢?有几点:

第一,不要受那些在报纸上报道过多的罕见的统计事件的影响。灾难和其他事件是我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经常高估它们发生的概率,因为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看到和它们有关的生动的图像。

第二,当你心情好时,你会更有创造力和直觉。你心情好时,头脑中警觉和分析的部分倾向于放松。这样就能把你的思维控制在更直观、更快速的思维体系中,这也会让你更有创造力。

第三,要经常有意识地自我观察,我是不是使用了系统1来偷懒解决应该用思考2解决的问题?而对我来说,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了比如“因果关系的不可靠”、“第一直觉往往源于心理图像”这样的一些自己的认知。也许我们永远都不能做到完美地思考,但如果总能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那么我们总是有提升的可能。

最后来分享一个我在知乎上查到关于这本书最有趣的一段评论。留言者是一位匿名用户,他说这真是本神书,我立志要读五遍。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通过运用书中的理论,我就改变了很多的错误决策,比如通过微信和陌生异性骗炮。他说他以前经常在微信上通过发红包、嘘寒问暖、发图片信息等行为,试图和陌生女人建立联系,并最终达到上床目的。

他说:“书中有提到前景理论,就是说,对概率的不同,人有四种行为模式。捞漂流瓶的行为模式,就是处于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论四象限的左下角。当处于左下角,就是说,当一个人只有很小概率才能得到大奖时,他会倾向于冒险行为。也就是说,我会沉迷捞瓶子,正是因为概率小,报酬大(性报酬);假如捞两个瓶子,就有一个女人和我上床,由于概率太大,我反而不会沉迷这种行为,也许你们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么反直觉。捞漂流瓶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和陌生女人打炮。但实现这个打炮的概率太小了,运用我的直觉也能知道,捞一千个瓶子,也不会有一个女人会和我上床。姑且假定这个小概率是千分之一。我为了千分之一的打炮概率,居然不断地浪费时间在虚拟的网络上。我如果我把这些捞瓶子的时间花在现实生活中,比如在酒吧中认识女人,我早就不知道打了多少炮了。一个再优秀的男人,在微信上试图勾搭女人都会被女人认为是低价值的。而女人的情感电路又倾向于喜欢高价值的男人,我在微信上钓妹子,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钓,就是成功率非常低,也是非常懒惰,非常愚蠢的行为。如果没读这本书,我就不知道我的愚蠢,而且我以后还会一直捞下去。读了这本书,知道了是想中大奖的错觉引导我做出错误决策,我浪费在虚拟网络上试图勾搭女人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分享了一个非常俗的例子,如果根据上面提到的“峰终定律”,你可能会在以后的回忆中,认为这是一篇很俗气的图书推荐文章。所以我还是再次总结一下吧: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投资虚拟货币的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知道自己其实没有那么理性,如果在投资过程中注意观察,自我审视,那么你对于自我和币圈的认知,也可能会再提升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