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tang

Posted on Jun 04, 2022Read on Mirror.xyz

跨越旧识与新知之桥:Web3的是与非

图片版权:池满水无声

Web3是什么?更完整的表述是“第三代互联网”。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对Web3提纲挈领的介绍。

通俗地讲,Web3是互联网与区块链结合而生下的孩子,它继承了互联网与区块链的双重基因。换句话说,Web3是互联网热情奔向区块链,而区块链冲破币圈原教旨主义者的概念束缚、与传统互联网和普罗大众深情相拥的成果。

人们所质疑和不解的是Web3身上与区块链相关的特性。这些特性包括:去中心化、代币、NFT、各种fi(金融化),以及反监管的迷思。但这些质疑和不解,多数都源于旧识新知交汇之处的误解。让我们一步步地来化解它。

一、去中心化不是要干掉中心权威,而是可与中心共存的一种新的组织方式选项

去中心化是Web3的信仰、精神源泉,也是Web3 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织方式。

去中心化的英文为decentralization,从英文构词法分析,它的本义是“无中心化”,本没有太强的“去除”意味。《韦氏词典》2013年1月编写、并被维基百科英文版引用的词条定义是,“是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与规划和决策有关的活动,在远离中央权威的单元或团体之间分配或委托的过程。”“这一概念已广泛应用于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政治学、法律和公共管理、经济学、货币和技术中的团体动力学和管理科学。日文直译为“分散”、“分权”,似乎更能反映其实质。

  • 首先,它不是要“去除”中心权威。去中心化强调的分散产权、分散组织、分散决策。其要义是增进对自由的保护,并据此激发个体无穷的活力。去中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特定领域内最大限度维护个人和个体的产权自由、行动自由和经济自由,至少在现阶段来看,与政治关系不大。
  • 去中心化是一种新的组织和决策形态,是现代社会演进到区块链时代的必然产物。但它绝无全部取代社会已有的其他组织和决策形态的可能性。从修辞上来讲,你可以说它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但从严格的社会学意义来讲,它一定是渐进的、改良的、包容的、站在前人肩膀上且与已有范式共存的。
  • 在社会领域激进的颠覆式创新本质上是反自由的。正如伯克(Edmund Burke)对法国大革命的观察,那场革命以争取普遍而抽象的自由平等开始,却以接受一个军事首领的独裁结束。哈耶克也说:“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建构秩序、激进革命和颠覆式创新在社会生活的某些局部可以适用,但意图让它取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则既不现实,也必然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 效率、组织、协调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偏中心化的。任何一个组织,其生命力既在于其内在和外在的活力,也在于其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内外的效率。在社会生活的某些局部,比如企业、社区、纪律性组织(如军队、医院、学校等),甚至政治组织和政府部门,中心化治理仍然是高效的手段。当然,中心化治理容易产生破坏自由的后果,因此在特定场景下需要与局部的去中心化相结合,用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和治理方式去维护和增进自由,并培育出新的经济和社会生态。

落实到互联网领域,在Web3,互联网产品的中心化生产、组织和运营模式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是社会经济“工具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FTX创始人SBF对推特去中心化的设想》中,我们已看到许多对去中心化应用类产品的构想,实际上还是与中心化的外壳相结合的。如果我们要对抖音做去中心化改造能改变的是其底层协议的开源和去中心化而前端UI则仍然是中心化产品。改造后的抖音底层协议可以是中性的,不对信息和数据作任何判断、审查;用户可以选择将生成的内容(内容本身或其哈希值)上链,或者不上链,上链的内容无法被审查或删除,不重要的琐碎内容可以选择不上链(因此可被修改、删除)。在底层协议之上,任何公司、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开发调用底层协议的信息、数据、智能合约的客户端,并自行决定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呈现、推荐方式,也自行决定如何审查、排除不良和不符合其偏好的内容。这样,既保证了用户对内容的产权和自由,又能让客户端平台以更加高效、富有经济性并拥抱监管的方式运营这些内容。

这样看来,去中心化为社会生活的工具箱提供了一组威力无比的新工具。但这些工具会与现有工具组合和协调,当然也会浸润、取代旧工具的部分领地,但绝无可能全部取代它们,我们也绝不能将去中心化神圣化。

哈耶克曾说,“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它本身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的。”这一论断,套用在去中心化之上,也再合适不过。

二、代币不是币,是一种凭证

其英文为token,“代币”是误译。任何用来代表权利(rights)、资历(credential)、福利(privilege)、待遇(benefit)、身份(membership)、道具(props)、积分(patronage credit)、许可(permission) 或者用于安全认证(authentication)、身份验证(identification)的凭证或凭据都可以叫作token。大家最为熟悉的token是银行的硬件密码器。

Token更合适的中文译词应为“通证”。没人会把下面的密码器叫作“代币”。

工银二代电子密码器

但Web3或区块链的通证,功能上与它并无太大不同。有所不同的是,Web3的通证有流动性,多数可以自由交易,且存储于区块链账本中(当然,某些通证不可转让、不可交易,如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倡导的与个人身份绑定的“Soulbound Token”)。

Web3通证有经济价值,是一种资产,其所有权归用户所有,这可能是与银行密码器那种通证最大的区别。但其经济价值是由其可交易性产生的。离了交易,离了流通,也就没有资产属性,其价值也就如同空中楼阁,落不了地。

也正因为其可交易性和可流通性,Web3通证便有些像货币。但是,它与货币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 尽管多数通证可以在中心化交易所或区块链上交易,甚至可以跨链交易,具有流通性,但仅仅这一点尚不足以使其成为货币。股票债券期货合约共同基金碳排放额度都可以在交易所或场外市场交易但没人会拿它们当货币
  • 货币必须具有交换媒介的功能。而通证没有通用交换媒介的功能,通证交易最多只能算是以物易物(以A通证交换 B通证)。尽管极少数通证(比特币和以太)似乎有一定的交换媒介属性,但绝大多数通证的 utility(实际用途)只能在其所在的生态内或其周边有效(就如传统游戏代币只能在其游戏生态内置换别的物品或功能,东航的积分只能兑换东上航机票或合作酒店的客房一样);即使比特币和以太这种具有非常普遍的流通性的通证,它们的交换媒介属性也是受所属生态和公链限制的(尽管很多通证可以跨生态、跨链转移,但这里讨论的是其交换媒介属性,跨链交易只是反映了其资产属性。)
  • 除了稳定币之外的所有通证,价格波动很大,难以作为数字世界的通用交换媒介。具有交换媒介属性的是稳定币(试图与美元1:1挂钩的加密货币,如USDC),而美国政府正在打算监管这种稳定币的发行。数字人民币之类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也属于此类型。

也许有人会问,你们不是吵吵着让比特币成为法定货币吗?讲真,Web3的从业人员极少有这类想法的,甚至根本就不会关心这个问题。大家关心更多的是,比特币或以太坊还有多大的上涨空间(没人希望它们的价格稳定不变);以及稳定币是否真的稳定,而不会发生像UST之类的假稳定币与美元轻易脱钩的事件。就后面这点而言,大家对中心化监管是持开放态度的。

也许cryptocurrecy(数字货币)一词在不少人中间引起了误解。据维基百科英文版尽管名称这么叫,加密货币并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人们给予了它不同的待遇,包括归类为大宗商品、证券和货币,但在实践中,加密货币通常仅被当作一种单独的资产类别。因此,数字货币是资产而非货币。这个在区块链发展早期(1996年)发明的词,其更多的意味是将通证比喻为货币,用以描述它的高流通性。没想到这一用词后来成为它在众多国家发展的掣肘。

三、NFT不是数字藏品,不能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

NFT的全称是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质通证),所以它是通证的一种,通常具有通证的可交易属性。也正因为此,NFT才会有价值。

维基百科中文版:“价值,泛指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正面意义和有用性。””在经济学中,价值是商品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代表该商品在交换中能够交换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价值通常通过货币来衡量,成为价格。”“根据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物体的价值就是该物体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价值主要决定于对于该物体的需求,而不是供给。

可见,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有交换,或曰交易,物品才会有价值。尽管NFT的价值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艺术品质、实际用途、稀缺度、社区热度等等,但如果没有交易,它将变得一文不值。再好的数字艺术品,如果只能放在自己的电脑里欣赏,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价值,买家买的只是个寂寞。

当然,有人可以说,我纯粹是因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才买来收藏它的。但是,你愿意为一件不可转让的虚拟物品花高价吗?要知道,即使在现实世界中愿意为古玩字画付出不菲价格的人,在购买时也有一个潜在的心理预期,可以在未来以一定的价钱转让或让渡给他人。

NFT不是数字藏品的另一层含义是,NFT所涵盖的,不仅仅局限于“数字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电子票证、数字纪念品”这类藏品。就如以上对通证的介绍所讲的,NFT可以用来代表任何与权利、资历、福利、待遇、身份、道具、积分、许可或者用于安全认证、身份验证的东西。举几个在艺术收藏之外的NFT应用场景:

  1. 表征用户在互联网的身份(集成了用户在现实世界和互联网世界的出生记录、学历、工作履历、社会资历、社会关系、信用记录等等),这是Vitalik倡导的soulbound token的主要特征。
  2. 在元宇宙和游戏中的资产、身份、权属证明(比如区块链游戏中的道具、皮肤、等级等等)。
  3. 社区治理中投票权的凭证。
  4. 一定程度上取代现实世界中的公文证章,如地产和车辆交易的文书确认和相关登记。
  5. 电竞及各种体育赛事、俱乐部、文体活动的会员证和通行证。
  6. 线上线下社交、电商、金融、科技领域的各种花式应用,解锁无限的创新可能。

四、金融化不是洪水猛兽,它是赋能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月光宝盒

数字货币、NFT、DeFi、GameFi、SocialFi,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词,都与金融有关,这让不少人对其心生厌恶。

的确,区块链本身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金融属性是由通证的高流通性带来的。而离了通证区块链也就不能称之为区块链,这是国内业界尚未形成共识的地方。

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免互信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该方案让参与系统的任意多个节点,通过共同计算,来认定信息交流的数据的记录是否真实。为什么区块记录不可篡改?原因就是信息的验证和记录是由全球几十万个节点(计算机,以太坊为例)来实施的。那这些计算机(称为矿工)提供算力来参与验证和记录的动机是什么(不能白干活儿啊)?是获得通证奖励。比特币这种数字资产,就是比特币网络支付给验证节点计算机运营者的报酬。

因此,通证奖励是保证区块链网络分布式运行数据记录不可篡改的关键驱动力。而要让通证具有有价资产属性,就必须赋予其流通性,让其可自由交易。这就是分布式运行数据记录不可篡改通证金融属性三大要素的逻辑循环

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强制手段去除通证,而只保留分布式运行、数据记录不可篡改这两大技术特征,也就是抛弃它的金融属性、保留它的技术优势呢?实践证明,这种将逻辑链条中最关键的那个环节去掉的想法,几乎不可行(想想联盟链为什么做不起来)。

金融本身不是问题。金融对于融通和运用杜会资金,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关键是如何理解它、运用它,以及适当地监管它。

通证经济学是Web3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真因为有可交易通证以及NFT的存在,Web3在技术创新、经济创新和社会创新的步伐正在飞速加快。正如a16z基金管理合伙人Marc Andreessen所说,这些疯狂的东西的潜力,其实就是产生“超越所有人想象的创造力水平”的潜在工具。

以游戏行业为例。开发一款传统手游,是既耗时又费钱的事。通常,开发大制作游戏需要的启动资金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开发者需要在开发工作启动的初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风险投资基金或产业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开发工作历时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还需要继续募集大量资金用于游戏的发行和运营,或者不得不能把游戏成品卖给发行方。然后当游戏累积到足够多的玩家用户基数后,才会从玩家手里赚得可观的收入。而区块链游戏提供了一套高效的金融工具,极大地减轻了开发团队融资的难度。在游戏开发工作还未启动时,开发者就可以将未来游戏中的形象、道具、通关门牌等物品以NFT的形式发行给潜在玩家和投机者,筹得数目可观的资金。然后再开始启动开发工作。由于这些NFT可以立即在交易市场上架交易,开发者往往可以以不菲的价格出售其NFT。

通证经济学不光运用在游戏、社交这些貌似虚拟的数字经济活动外,更是极大地赋能技术创新的月光宝盒。

以美国的Helium项目为例,其构建的是通用的、分布式的、经济激励的物联网设备无线网络。消费者可以购买若干个 Hotspot(即 Helium 网络中的硬件热点),为附近的物联网设备提供信号覆盖,从而参与到网络建设中并赚取通证奖励。如今,Helium更已拓展到支持5G网络的建设。DISH与Helium合作,成为第一个在Helium网络上漫游的主流运营商,GigSky开始提供第一个5G移动数据套餐,5G网络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通证经济学有望让美国这家公司弯道超车,赶上甚至超过中国的5G网络步伐,用通证众筹的模式,建设遍布全球的5G网络。

不难想象,通证经济学也可以在其他技术领域大展拳脚,甚至航空航天。为什么不可以发行通证或NFT,为火箭和卫星制造、机器人研发项目筹集资金呢? MoonDao就是类似的一个大胆创新项目,通过发行NFT和通证,筹集资金购买两张乘坐蓝色起源火箭进入太空的门票,并将通过公开抽奖和其他竞赛活动选择宇航员。

五、Web3不是不能自主可控,而是思维手段要与时俱进

华夏大地从来不缺睿智的监管手段。在金融的其他领域,比如证券、期货和外汇买卖,以及网信领域,新型监管手段层出不穷,可资借鉴。拥抱Web3,我们的监管思维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享受时代红利。

监管思维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包容度。区块链和Web3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野蛮生长阶段的问题和风险肯定不少。但只有越早拥抱它,才越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而不至于在3-5年后在与大洋彼岸的科技竞争中拱手让出优势地位。

监管手段可以借鉴证券、期货领域的现成作法。以NFT为例。要赋予NFT可交易属性,建设全国性的NFT交易平台。在发行关,可以借用证券监管中的注册制,履行以信息披露为主(而非审批)的事前监管。在发行后,借鉴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监督项目方言必行,行必果,遵守发行时所做的承诺。在投资者准入端,借鉴券商开户的KYC流程,对投资者作必要的尽职调查,防范洗钱风险。设置必要的投资者准入门槛,防止无风险承受能力的街头大妈入市。设置日交易涨跌幅限制,适当防范金融风险。将NFT交易与数字人民币相结合。借鉴证券交易中的“沪港通”、“深港通”,适时打通与全球性区块链(如以太坊网络)的互连互通。以上KYC和准入措施,在境外数字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已被大量采用。

六、Web3不光是时髦概念,它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很多人说,Web3、元宇宙都是些空洞的时髦概念,没有实质内容。必须承认,Web3仍处于发展的极早期,区块链破圈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还处于进行时,远未到大规模普及的时候。但从国家竞争战略、产业投资方向和个人职业选择的视角来看,如等到大规模普及时才参与,是不是晚了呢?

从几组数据,可以管窥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

  • 在本文写作之时,全球数字资产总规模1.23万亿美元,DeFi (去中心化金融)项目总市值 535亿美元,NFT总市值180亿美元。
  • 2022年一季度,全球Web3基金在管规模约 692 亿美元。超过一半的Web3基金位于北美,主要在美国。不能假定这 692 亿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都是傻人傻钱。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只是金融炒作的产物。但在这些数值之外,我们更多地看到,在游戏、社交、电商、物联网建设、5G网络建设、国际贸易、物流、云存储和云计算、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新能源和碳排放、学术研究等现实生活的诸多领域,Web3和区块链正渐渐形成所向披靡之势。

不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华夏大地的人们,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