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k

Posted on Apr 19, 2022Read on Mirror.xyz

关于图书馆的再思考:从物理图书馆开始

OtherInternet 的《公共物品:为世界创造正外部性》一文中,考察远古的公共物品时,他们写道:

公共图书馆、公共教育……体现了公共物品的道德基础。重视自主学习和共享知识空间的社区建起了公共图书馆。当一种文化认为数学、科学、语言和历史的共同基础丰富了公民生活时,公共学校就会受到重视。

可以看出,图书馆产生的原因来自人们对“自主学习”和“共享知识空间”的需求——这是传统图书馆的核心意义所在。而分类、评选、保存是随着业务展开,具体的操作管理需要。

“自主学习”,内在里反应的是对特定信息的需求,在物理世界时代,其载体是竹简、羊皮、纸等,在稍后的时期开始,我们称它为“书”。学习的主体是人,所以需要有容纳“人”和“书”的空间,这就是对“共享知识空间”的需求,于是传统的图书馆就成型了。直至今天,物理图书馆依然只是放书和人的地方。

在互联网时代,事情发生了变化,知识的载体不再是物理的书,而是比特。一堆比特通过各种设备跑到你面前,比你这个物理性的有机大分子集合体跑到图书馆去要方便太多,甚至到了“降维打击”的程度。于是,自主学习的具体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居家办公、全球即时协作的根本原因——信息传递已经足够迅速。

这种情形下,图书馆这种古老的形态,应该秉持什么、改变什么,才是合理的呢?

“自主学习”依然是不变的需求,而“共享知识空间”已经彻底失去必要性。作为一个互联网图书馆,它要做的,首先应该是收集知识。当下的知识承载形式,“文章”的分量,可能已经比“书”要重了。但对于互联网图书馆,这并不重要,其区别就是多一些少一些比特而已。

其次是保存知识。传统图书馆保存知识的方式是把一本同样的书,买上一堆放到架子上,防止丢失、损坏。由于强大的思维惯性,我们在互联网图书馆时代,依然是这么干的,复制、粘贴、保存,放到自己的服务器上。鉴于早期互联网存储的不稳定性,其实情有可原,但其背后,难道没有一点点人类的占有欲在作祟吗?而今天的 Web3 时代,存储稳定性和网络便利性,已经到了我们应该放下执念,仅给出一个链接就够了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的载体,无论它是纸还是比特,叫做书还是文章。

然后是分门别类,索引、检索,方便某个“人类”个体快速定位到该大脑所需的知识。还记得你徘徊在无尽长远的书架之间,托起眼镜检查图书管理员写下的分类编号的情形吗?emmm,屏幕前的你可能太年轻了,没有这种人生体验。那就恭喜你生活在获取知识一直是那么便利的人生里。

所以,当你坐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的豪宅或者蜗居里,星巴克、便利店、樱花树下或者篝火边,你都可以瞬间链接到你想要获取的知识时,“共享知识空间”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特定场所的必要。你可以说它过时了,应该消失了,也可以说它已经扩大了,融进了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

至此,我们保留了图书馆应该秉持的内容,清理了应该放下的执念,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加强的?

我们再次回到图书馆这个设施存在的必要性上:自主学习。你在网络的一端,知识在网络的另一端。比起传统图书馆总是“高冷”地立在那里等待你去亲近(图书馆委屈地说:条件有限,臣妾做不到啊),互联网图书馆可以做的,就是把你和知识更快速高效地链接在一起。

同样鉴于信息储存的便利和信息流通的高效,互联网图书馆可以将所收集的知识,通过更多样化、更快速可达的分类,以及摘要、标签等更精炼的信息,帮助你更快速确认这些信息是否是你所需。这可能是互联网图书馆存在的最大价值。

我们正在着手筹备一个 Web3 图书馆,从第一个选题“公共物品”开始。希望能在创建这个以“公共物品”为主题的公共物品的同时,探索普遍的公共物品的创建模式。也希望我们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探索,可以为未来(其实已当下)更多人一起建设一个更好的新世界提供一点点价值。

今天先扯到这里,接下来会尝试写一下关于 Web3 图书馆的特性,主要是图书馆体系的运营、激励方面的思考。有兴趣的请留步,不日更新。